认识管仲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公子小白)的宰相, 管仲先辅佐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并一箭将齐桓公射落马下,这是致命的一箭,正中齐桓公腰带上的玉佩, 齐桓公才幸免于难。后来管仲被齐桓公俘获了,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拜他为相,尊他为仲父,这在古代是非常尊敬的称呼犹如周文王称姜太公尚父一般。果然管仲不孚所托。首先采用姜太公治齐的经济政策发展工商业,改变财税制度,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便是他的千古名言;其次改变公有井田制,变公田为私田,使人民拥有合理的私人财富,做到民富国强(邓小平同志的包产到户政策就类似管仲的井田改革,调动人民积极性);第三:稳定中国民间社会形态,为后世乡镇、保甲制度的创始人。管仲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创了“一匡天下,九合诸候”的政治大局面,稳定天下四十余年。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后人誉为天下奇书,有《牧民》等二十四章,被后世奉为治国、军事、经济、修道的宝典。
小学时第一次读管仲箭落公子小白的故事,恍惚过了,后来读到诸葛亮在《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再后读到《论语》,见孔子赞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兮!(假设没有管仲,我们将要成为批头散发,袒露右胳膊的野蛮人了!),孔子是很少以这样高的评价来赞叹古人的,历史上的君王将相们没有谁能得到孔子的这句话,这就有话头了,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历史上实在是没有几位可以入正眼的,春秋时期如云的君王将相只是过客,以一己之私心扰乱苍生谋得功名而已。孔子有非凡的才具而不为私心滥用而已。当孔子的祖国鲁国受齐国攻打时,孔子救鲁,派当时世国际上的大商人兼基辛格似的外交家子贡在群雄间进行外交,结果“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而孔子如此称赞一位大政治家,就更有深意了,他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推崇管仲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保存民族文化的元气,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
后来常读《庄子》,常被那汪洋恣肆的文笔,奇瑰丽的意境折服、神往,苏东坡说文章只要能背得《史》、《庄》、《左传》、《国策》等,就会有任运自如。后来再翻到《管仲》时,发现《庄子》里的好多文句出自《管子》,《汉书》之雅语也多自《管子》,管仲以奇文见著天下者,岂徒其功烈哉!看来非但孔子连庄子也是暗合管仲之学的。
在孔子、庄子的眼里管仲非但是辅佐一代名王的大政治家、英雄人物,更是心怀天下的圣贤,异代知己。
去年读书的时候,偶翻明人谢肇浙的《五杂俎》云:“管仲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战国策·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管仲置女闾的目的是为了“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其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关于公倡制度的记载,这在平常一名政治家的手里并不令人惊讶,但历史赫然记载是保存、传承文化千秋大业的贤者身上。前泰国总理(非他信)就说过一句话:牺牲一代姐妹,繁荣泰国经济,所以世人皆知泰国康乐行业发达,国策而已。
管仲如果是政治家的身份出现,这样做毫不令人垢病,李白说人生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但管仲正是扮演的圣贤这样的角色。令后人尊奉的万世师表孔子称赞管仲,不过距管仲一百三四十年而已,孔子对管仲的功业都是很清楚的。
曾国藩下金陵后不久就率队秦淮夜游,在重修孔庙后又接着下告示命赵烈文再建十里秦淮,振兴经济。曾国藩是一个一生不近女色、不爱钱财苦行僧似的人物,方其时为天下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和皈依,他如何弃清誉而就浊名?曾一生于理学苦下功夫,是著名的道学先生,无任何奢好、油盐不进,流沙河有文《可怕的曾国藩》。
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英雄人,每见他们初期跃马横刀开创历史的新局面,纵横开合,不可阻挡,但几乎没有人不为声名所累、“入世翻愁损羽毛”,皆执意“要留清白在人间”。在历史上不拘束声名完成最高事业,执意勇为的只有几人而已,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只要是出自公心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如何评论自己,更不计较什么名利,该做就做,这才是我们应尊奉、应效仿的,是故朱总理观话剧《商鞅》而泪下。林则徐曰:“苟以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驱之”。魏武帝、唐太宗、雍正、毛泽东都是“入世那堪计羽毛?”,如果出于公心,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天下计划而无我忘身方才是真菩萨行,如果为保持清名而裹足不前,停滞改革,明哲保身,乡愿也,误尽天下苍生,为自己换来一个美名,贼也!。
客曰:管夷吾如何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其国?答曰:《庄》多盗《管》之妙语而成文,我引《庄》而释管,
《庄》曰:“大廉不谦”!
2005年
认识管仲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