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之二)
—— 全民参与政治改革,其基础是什么?
茅于轼
本文写于2003年
首先,我认为政治改革是全民性的大事,既是政府的事,也是百姓的事.因此大家必定会关心它,会参与其事,会发表意见.在具体行动之前首先要有行动的共识,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讨论如果是心平气和的,充分理性的.它能够帮助我们逐渐取得共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也是最难走出的一步.前面已经说了,改革的二十多年虽然意见分歧,但是在经济问题方面的讨论是相当自由开放的,没有激烈的冲突.否则中国又被内部斗争所控制,根本不可能在经济上有什么进步.政治改革也一样,如果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应该做什么,避免做什么,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从二十年前邓小平提出政治改革以来,讨论政治改革基本上还没有开始过.相反,倒是气氛紧张,彼此都存着戒心。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政治改革就陷入了僵局.所以首先要创造讨论问题的良好气氛。
大部分人把这个问题看成言论自由,这个看法没错,但是有点片面性,因为言外之意是讨论不起来的障碍是政府不让,所以责任在政府。其实,政府的顾虑是有原因的。中国百姓比较穷,教育不够普及,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好政治根本不是现代化的民主政体,而是好皇帝统治下的德政。一旦皇帝不好,就会揭竿而起,杀人放火。有史以来的农民要么当顺民,要么当暴民。岂只是农民,其他阶层的百姓又何尝有当公民的经验。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也差不多,或者当御用文人,做歌德派,或者辱骂腐败政府,当造反派。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还在探索之中。大家希望开放言论自由,当然希望出现一个有利于政治改革的讨论,不见得希望出现两阵对骂的混战,按照现在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意见,恐怕出现混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说,言论自由的前提是逐渐建立一个以理性引导的讨论气氛。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政治改革的外围打圈圈,进入不到实实在在的议事日程。
政府特别关心自己的权威地位.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的私心.然而一个有权威的政府又是社会所要求的,是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只要看苏联解体之后的混乱就能想象没有了权威将是一个什么局面.黑手党盛行,政府完全被腐败分子所控制,物价飞涨,大家几十年的储蓄化为乌有。最后不得不从头来起。
10年后的今天产生普京,就算以后一切顺利,十年宝贵时间已经逝去.苏联人民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失去了权威尚且如此。中国如果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会出现什么情况是不难想象的.从中外古今的历史看,一个国家的政权既可以起帮助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可以起经济衰败的作用.中国改革二十多年的成功,始终有一个权威政府,社会安定,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条.今后仍然如此.除了希望天下大乱的人,都不希望没有政府.也许有人不希望共产党的政府,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政府.但是且不说这个过渡如何实现,理想的政府在哪儿?政治纲领是什么,由谁组成,他们比共产党更好吗?会不会起了经济衰败的作用?一大堆未知数.共产党不但已经有了过去领导的成功做基础,而且不断表示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包括政治改革,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改弦更张呢?
现在体制外的同志对政治改革的讨论缺乏对共产党的尊重,让共产党很不放心.批评江泽民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尊重他.就是对待一个普通同志也应该彼此尊重.江泽民是一国的领袖,怎么可以不尊重他呢.有些同志(包括过去的我自己)为了表示民主精神,故意用鄙视的态度对共产党说话.这是走了极端.没有好处,只能把事情弄得更复杂,彼此的戒心更大。
提意见一定要从善意出发,让人容易接受.发牢骚,出气是一回事,认真的讨论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大部分是发牢骚,甚至是骂人.发泄一下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大多数人用这种态度讨论政治改革,讨论被这种气氛所主导,讨论是进行不下去的,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该想清楚,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可以不计后果,每一句话都会有它的后果,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应该说那些产生好后果的话,能够消除猜疑的话,能够逐渐建立信任的话.从理论上讲,言论既然自由,那就什么话都能说,可是从实际效果看,要说能够推进政治改革的话,当前要说的是负责任的,有礼貌的,符合民主精神,有协商余地的话.民间说话要本着这样的精神,共产党要为这种有益无损的讨论提供场所.退一步说,如果还不放心的话,可不可以先在党内让这些意见自由表达,党外人士只听不说.再退一步,党外人士可以连听也不听,让党关起门来自己说.说总比不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