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艺术批评答中国书法品评网记者问
记者:刘老师,我最近读了一些艺术评论文章,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请您指点一下。
刘星:我觉得你如果有兴趣作艺术评论,就要多看点美术评论,多看点关于艺术批评方面的理论书籍。我给你推荐几本:《阐释与批判》、《批评的约会》、《新批评》、《批评意识》。
记者:我现在基本都是看市场上流行的评论文章。
刘星:市场上有好批评文章?!没有!都是些庸俗的吹捧文章。哪里有真正的批评文章啊????不要把你也教坏了!
记者:大家都这么写啊,这也是这个时代陕西这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啊。
刘星:大家都这么写你就这么写?你甘愿和他们一样庸俗吗?
记者:那我要是写文章把陕西这帮所谓名家挨个批判,我不是得罪人了吗?恐怕写出来都没有媒体敢发!
刘星:批评不是骂人,也不是唱反调;而是言之有理的把脉,言之有理的开药方。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艺术医学”修养和造诣。
记者: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重点写不足。优点,写的太多了。
刘星:现在国画界总的局面已经庸俗的不得了了!评论最关键的是要有学理性、创造性和问题意识。评论应该根据评论家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判断,而不是围绕画家的需要走。评论是一个创造过程,而不是画家作品的附庸。更不是庸俗的广告宣传词。现在的书画评论,无论是研讨座谈还是报刊媒体,评价艺术作品就像广告作秀,谁都可以任意涂抹,随意标榜,溢美夸饰之词充斥,到处可见廉价吹捧和滥戴高帽。爱吹不爱批,爱名不爱实,少见中肯的批评,少见真诚的交流,更少见正常的思想交锋。
记者:你写的中肯,他们就觉得吹捧的不够,这类文章现在基本上都是书画家自己买单,你也是了解的啊。
刘星:这是画家的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真正有学术立场的画家不会是这样子的。我了解几位画家,他们非常尊重评论家的立场和见解。比如崔振宽先生,李小山给他写过一篇文章,基本上没有肯定他什么,但他照发。没有动过李小山一个字。真正有大胸怀的画家,想成就大业的画家,都不会喜欢庸俗的社会批评。
记者:那崔振宽不怕影响他的声誉,影响他作品的市场吗?
刘星:如果把评论和市场行情变化结合起来,那最好是在中央电视台做商业广告了。何必要评论!我感觉崔先生有这样的大胸怀,所以他能成大事。
记者:但是,目前的现状,很多书画家都把艺术评论文章和广告词等价了啊,整个书画界都在充斥着褒奖吹捧的评论文章,不是这样吗?
刘星:这些画家是真正的画家吗?在我眼里,他们不是什么画家。而是画行画的画匠!庸俗的书画批评之所以能够流行,我看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许多写评论文章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批评,根本就没有什么批评意识。对于批评而言,批评意识是它的灵魂,而批评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在批评这门学科上有良好的学术素养,而且,还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因为意识的深处是文化判断的问题,换言之,批评意识的深处实际上是批评家的文化价值判断力。
而当前许多所谓的评论家,最大的问题是不明白自己的文化立场,或者说文化立场混乱不清。而立场有问题了,判断力就会出问题。判断力出问题了,批评意识就出了问题。结果,批评就成为艺术家市场运作的附庸广告。
康德写过一本书叫《判断力批判》,就是专门就判断力进行讨论的。你不妨找来看看。
第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国人留下的最大后遗症,就是简单化的“中国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传统是落后的,现代是先进的”,“继承是保守的,创新是先进的”这样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逻辑。
这种简单化的思维逻辑影响到现在,就是我们的民族不愿意正视、甚至蔑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对西方的,却不加分析地囫囵吞枣地“拿来”。而在评论圈里,如果我们的评论家也沾染上了这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逻辑,那么,他的文化立场就会出问题。
就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人对黄宾虹的嘲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多人对陆俨少的嘲笑一样。结果事实证明,黄宾虹没有犯傻,陆俨少没有犯傻,而是嘲笑他们的那些人犯了傻。
而他们为什么犯傻?就是因为他们的眼力——即文化判断力除了问题。他们的文化判断力之所以能出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钻进了五四以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逻辑上去了。
记者:消除目前书画评论界的积弊,有何可行的办法?
刘星:目前画界的积弊和国家大形势的积弊是同构的。谁也不好改变!比如,政界花钱买官,结果,无能之辈全当了官,占据了要职。画坛也是如此,只要肯花钱做宣传,无能的画家也成了“大师”,市场价位居高不下。加上那些不负责任的庸俗吹捧文章满天飞,结果混淆的大众的视听,使得众多买画人上当受骗。加上现在一般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已经很陌生了,而西方文化的攻势和参与日常生活的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一般人,包括很多画国画的画家,他们对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笔墨价值观知道多少?我看,已经很少很少了!
所以,要改变当前庸俗的社会批评泛滥的情况,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学习,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学习西方最先进的文化成果;要研究,研究批评自身的规律问题,批评意识问题,多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样,就能够逐渐建立起我们的文化判断力,从而恢复我们本应该有的批评意识。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关注我们的国学。让当代中国人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则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中灵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