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看电影——有海角,就有希望


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大卖,以致于台湾人见面都问:“今天,你海角了吗?”厌倦了高科技数码带来视觉冲击,厌倦了满目雕龙画凤的古装片的蛊惑,太多太多的人,在《海角7号》的恒春镇,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归宿……

      一札60年前的跨国情书,一个郁郁不得志而从台北返乡的音乐青年阿嘉,一台必须以当地人暖场的海滩音乐会,看似非常勉强地搭建了故事的框架,美丽的海滩和安详的城镇小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走出镇子又无奈重新返回的人在这里找不到心灵的归依,突然看着自己身边颓丧孤僻地小邮差,脱离黑帮而隐姓埋名的小警察,还有那些破碎散乱的爱情。
      电影里直接铺陈四段爱情:一段是贯穿始终的从日本寄到恒春镇的相隔了60年的情书;一段是阿嘉和友子突如其来的情感迸发,一段是"代表"和阿嘉母亲不明不暗的交往,还有一段是无厘头水蛙对老板娘的单相思,零零散散的爱情,细碎无聊的生活如果你只认为其中生离死别的情书可以称为爱情而深深打动你的话,那么你不是太文艺,就是太肤浅了,这部电影打动人的不是如泣如诉的情书和相隔60年的执着,而是情书和执着的到来,以及人们对这种到来最终的接受和领悟: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小镇的脚色都怀揣着被肯定,被认可被承认的渴望,在这些人的身上,都藏着一样东西:希望。每个人,都背着希望行进在自我的生命中,鼓手水蛙执着地认为爬在雌青蛙的背上的雄青蛙不会打架吵嘴,所以对老板娘的爱就以这样的解释维持着他的希望,茂伯80多岁的茂伯怀揣希望登上舞台,小警察劳马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不然不会把自己已经出走的爱妻称为“鲁玛公主”,就连组织这次当地乐团的"代表",也在愤怒中表达了年轻人回乡的希望,庸俗的,平常的,怪异的希望夹杂在一起,和那组60年后才寄到的情书到底发生了什么关系?有的影评人甚至说拿掉这个60年前情书的情节,丝毫不影响故事的发展,我想这一定是非文艺人士的看法,或者是太过自作聪明的看法,如果没有一份60年后才到达的爱情,希望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阿嘉的颓唐和沉沦,本身就是对希望的怀疑,失败者充满绝望的存在,直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原来希望也可以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存在于过去,或者它一直存在,就像亿万年前的星光一直照射着地球,只是你没有抬头去看而已......希望是上帝的又一个名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可不在的。在台湾前"总统"因贪污坐监,全球经济一片狼藉,无数人在萧条中丢掉工作的今天,那份来自过去的肯定,怎么会不温暖你,安慰你,鼓励你呢?
隐喻含蓄的手段,如诗如画的海景,幽默自然的小细节,用来表达深刻和神圣的主旨,我们惊喜地遭遇了善于使用电影来讲故事的导演,电影的技巧我们就不多说,但的确是一部值得大家去观看和感动的电影。
生活是碎片,希望也是碎片,当生活的成为碎片的时候不值一提,但希望的碎片却像分裂的细胞一样,是更多更多的希望。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札永远寄不出的情书。”事实上我更愿意:“每个人的心中都坚信自己有一札还没有收到的情书。”,有海角,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