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贫与寂寞中奉献


 
 
 
 

 

 

 ──记西峡法院宣传干事王玉信同志先进事迹

 

                                                              

     西峡县人民法院宣传科干事、工会经费审查委员王玉信同志,1984年从部队复员进法院后就从事宣传工作,该同志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在20多年的宣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硕果累累。曾6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被省高院、市中院连续10年评为先进个人,被县委宣传部、人大、政法委等单位8次评为优秀通讯员,同时也被该法院连年评为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目前在全国报刊发表法制宣传稿件5000余篇,对宣传法院形象,宣传工会事迹、宣传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为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为名利所累

 

    搞文字工作是一项干燥无味的文字游戏,特别是整天坐在办公室,为赶写一篇稿件咬破笔杆,苦思冥想,挑灯夜战,而宣传报道的都是法院的整体事迹和先进人物,唯独对自己闭口不谈。为他人做嫁衣裳,不为名不图利,而往往给领导写一篇费尽心血的材料,不是领导感到不满让从头再来就是再给上一堂“政治课”,而发往报社的稿件不是被遭“枪毙”,就是泥牛入海,这种滋味非是一般人员能体会得到的。如果没有“能坐板凳十年冷,不叫文章一句空”的吃苦精神,没有一点耐得住寂寞和淡泊名利的忘我奉献精神,也是注定搞不好宣传工作的。为此,有人问王玉信同志,你整天写别人,表扬别人,你把自己放在了什么位置?还有的说:“你干这行工作图个啥呀,人家一个个都调走了、提拔了、高升了,可至今你还是无名小卒一个,还不如调个实惠处干干……”面对讽刺、打击、挖苦、嘲笑,王玉信同志都能一笑了之,他说:“咱就这点能耐,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领导和同志们相信咱就行,俺啥也不图”。

    看着别人上班开着车,骑着摩托,节假日带着妻儿老小外出旅游休闲,而王玉信同志至今还是骑着那辆80年的老式“野马”破旧自行车,节假日、休息天总是一人默默无闻钻在自己的“寒舍”里“爬格子”,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动。

    该法院连续二年被荣立二等功,2003年又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一等功, 2004至2007年又连续荣获省高院“全省优秀基层法院”荣誉称号,这其中的荣誉里面包含了王玉信同志多少辛勤的汗水,同志和领导们心里最清楚。因为宣传工作执行的是一票否决,如果当年宣传工作在上级法院目标考核中不能评为先进、院里各项工作就不能报功和获得先进位次,宣传工作在院里站着如此重要的位置,王玉信同志他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哪有时间去和别人争功论赏呢?“名利身外事,钱财如粪土”这十个大字是他的座右铭。

   

敢当“拼命三郎”

      

     王玉信同志写文章,有一股子拼命精神,所以被新闻界称之为“拼命三郎”。王玉信干工作,从不讲任何条件和代价,自费购买信封、邮票、照像器材,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写作资料。为早日看到当天报纸,他天天到邮局取回本单位所有报刊,成了邮电部门的业余“邮递员”。破点费,吃点苦,流点汗,这算不得什么,他说只要把文章写好了,把院里工作宣传出去了,能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这比什么都强。

    如前不久,该院审理一起盗挖贩卖恐龙蛋化石集团案,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骑着他那辆“野马”自行车到发案现场,拍摄照片,走访了解知情人员,当第二天法院开庭后,他连夜写成了8000余字的稿件,标题为“全国特大盗挖贩买恐龙蛋化石案审判纪实”,此稿发出不久,先后被人民日报创办的《大地》、上海《检察风云》、《法制日报》、《中国环境报》、《人民法院报》等多种媒体采用。同时被《公民与法》杂志评为“二等奖”好新闻。该院荣记集体一等功被县委重奖10万元,当天上午庆功大会刚结束,他仅用一个小时时间就把稿件写好从网上发往报社,第二天就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及《河南法制报》、《南阳日报》等多家报刊采用,为写好每一篇稿件他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他心里最清楚,但看到自己撰写的搞件每每被报刊采用,一篇篇变成铅字的时候,他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和兴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至2005年他连续在全国报刊发表文章突破千篇大关,在南阳中院13个基层法院目标考核中连年名列前茅,取得了第一名的最好位次。王玉信同志只所以写稿连年能突破千篇大关,这与他写东西揽“杂”是分不开的。他说:“写文章不要总吊死在一棵树上,世上的路千千万,为何都要去闯”独木桥“呢?头版头条都想发,但你单位每天总不会有那么多的亮点,而一张报刊、杂志的栏目和版面是很多的,有些报刊每天一期就出几十个版面,搞新闻工作的首先要多看,多研究报刊的所有版面,做到心中有数。只要你报刊设有这个版面和栏目,我为何不能拿来一用呢”?只所以如此,王玉信写文章很“杂”,如评论、杂文、名人轶事、吃、住、衣、行、生活常识、科普知识、读者来信、法律问答等别人看不到眼里的“豆腐块”儿,他都一一写来,这样全国报刊杂志每天都会看到他的“大作”发表。如他最近写的“为乱改成语广告罚款叫好”、“青春无悔”、“天平之声”、“当官谣”等多篇随想、感言、评论在报刊上发表。他写文章即有洋洋万言的特稿,也有百十个字的“豆腐块”儿,他说,只有这样“揽杂”,写文章才不会感到干燥无味,无东西可写,才能出成果,才能出成绩。因为王玉信同志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多次被县委宣传部、市中院及省高院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请他上台谈写作体会和传经送宝,他也就毫不保守的把自己的写作“秘方”一股脑儿的倒出来,还歉虚的说:“咋这是抛砖引玉”。人们问他肚里为何总有那么多倒不完的墨水,说起话来总是那么幽默风趣,听后让人回味无穷和笑出眼泪,那么多奇文轶事,满肚子的古古子经,他漫声细语的说:“嗨!咱懂的这点雕虫小技还不都是“盗版”,只不过处处留心,多看点,多听点、多学点、勤记点,积少成多,积厚而薄发罢了”。是的,王玉信同志只所以肚里总有倒不完的故事儿,这主要与他平时对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除他办公室订阅有30余种报刊之外,家中藏书上万册,剪集各种资料300余册,他什么杂书都看, 各种资料剪集的最全、被院同志们称为活着的“百科全书”,他说:“只有肚里有货,才不致于成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跟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末出土时先有节,乃凌云处仍虚心。王玉信同志在法制宣传战线上默默无闻耕耘了20多个春秋,发表各类文章5000余篇,曾多次立功受奖,面对成绩和荣誉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也更不为外面的“世外桃园”所诱惑,而是更加勤奋工作,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20多年,曾和他一起在宣传工作干过的同志,有的早已调到省高院任职,有的调往检察院、司法局担任要职,有的在本单位也身居要职,只有王玉信同志仍然象“钉子”一般死死的坚守在这片清贫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播洒着辛勤的汗水,耕耘着他热爱的沃土……

    他,不是没有机遇,他,不是没有工作能力,他,更不是缺少灵活的头脑,县广播局、县委宣传部、市中院等单位多次让他到那里任职,面对宽松的环境,面对高薪和要职的诱惑,王玉信始终没有动过心,无论亲朋好心和家人如何“开导”,他就是不“开窍”,还美其名曰:换个地方咱“水土不服”。因为他相信,是金子无论埋在哪里都可以闪光,当今,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雪花分飞的寒冬,他还是骑着那辆八十年代的老“野马”自行车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作为一名有着1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法制宣传战线的老兵,他将牢记誓言,不负使命,面对一枚枚闪光的奖章,面对一本本荣誉证书,面对所取得的一项项丰硕成果,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用手中的笔去继续描绘法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浩然正气,描绘共和国更加光辉灿烂的法制宏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便是王玉信同志多年来不懈耕耘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