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状态下的投资艺术


经济危机状态下的投资艺术

----之一

田忠国

世界上投资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是在两种模式内变戏法。一种是托底模式,一种是抄底模式,前者是社会主义的资本操作技术,后者是资本制度机制下的投资方法。前者的投资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动态均衡,后者的投资目的是为了倒霉者倒更大的霉,并从中获得更大利益。

北大、清华两校教授的是后者的知识,因为前者不赚钱没人学了,后者则成了人人追逐的热门知识。但是有一点需要说一下,知识不等于能力,因为,北大、清华在经济学上,一直学得是哈佛模式。哈佛模式是一种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先有了案例,哈佛大学的先生再进步分析,并在假设的基础上做出合乎愿望的逻辑推理。据说,这样的经济学模式是科学的。因为它合乎人们的良好愿望。但是,合乎良好愿望的逻辑不一定管用,管用的逻辑往往是冷酷无情的,不符合人们的良好愿望的。

所以,北大、清华教出来的学生总是在中国股市上赔得一塌胡涂,但在经济界的名声上总是名振天下,因为,在名声上的操作方式他们实行的是托底,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操作方式,但在股市操作上实行的权贵资本的运作方式。

也就是说,有权的股票是一个价,没权的又是一个价,比方说,同一个股有权的买一元一股,没权的买二十元一股。开始,北大、清华的经济学子操作股票,一方面了为了一元股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为了推出或证明北大、清华的经济学子是投资天才,股市扶摇直上,十天八天就造就一个投资天才,亿万富翁。但到把一元股拉到天价股时,一元股纷纷套现,北大、清华的经济学子虽然变得两手空空,但却赚得了投资天才的桂冠,打遍全国无敌手。

一、节欲。没有了占有欲,才会获得更大的占有

老子说,无私者成其大私。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是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因为,投资者最大的陷阱是投资者的欲望。而投资场上,是一个由欲望组成的动态陷阱场。欲望的呈现者是投资曲线。也就是说,投资上扬的曲线,是欲望陷阱的集合。再进一步说,欲望推高了期望值,其峰值越高,陷阱就越深。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理性,但人类的理性总是被自己的欲望击得破碎不堪。中国的投资者没有一个不知道巴菲特的,但是,世界上成亿成兆的人解读巴菲特成功的原因,却没有一个解读到其成功的真正原因。其实,巴菲特的智慧不一定比你高,但他能做到的你做不到,所以,你比他高的智慧,却成了打倒自己的真正玩家。

比如,巴菲特在成为世界首富后,依然住着三居室的小小套房,开着那辆摇摇晃晃的老爷车,悠然于山山水水之间,或者钓鱼,或者面对朝阳或夕阳,悠然的呷上几口咖啡。也就是说,投资是一种淡定的心态。因为,在这种淡定的心态中呈现的,是一种既没有峰值,也没有底的陷阱密布的曲线。当这种上扬的曲线大幅度上扬时,巴菲特一定懂得,他该告别陷阱了。

收线。”巴菲特微笑着面对陷阱说。

如果曲线大幅度下跌呢,恰恰证明陷阱大幅度撤离的时候。那个时候呈现的是投资者恐慌的心态,但投资者的恐慌,却是投资的安全地带。聪明的投资者,一定悠然于对投资对象的营利能力的分析,因为,营利能力就是一个投资者命运的在时间上呈现的偶合点。

二、底是动态相对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底,如果有,你就被套死了

投资最喜欢的就是底,因为有了底他就好抄了。也就是说,投资者都喜欢别人倒大霉,因为只有有人倒了大霉他才能赚大钱。这样说经济学教授一定会感到很没面子,但如果你想有面子就学学张宏良、程恩富、左大培、韩德强们,因为他们教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学概念中,投资只有托底,没有抄底。

但是,中国和世界一体化了,我们还得讲抄底。

其实,底永远是动态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底,如果一个公司真的有了绝对的底,投资者就死定了,套牢了,甚至血本无归。所以,投资者最好不要寻找绝对的底。绝对的底只有投资对象的真东西才有价值,比如雷曼兄弟,到底了也就彻底完蛋了。

比如说,美国的金融危机有没有底,有,但我想谁也不知道。现在举世界之力填堵那个无底洞,整个世界填垮的时候,一个更为雄壮的饿狼便会更加强壮的雄视世界。

前面说过,投资者都喜欢别人倒大霉,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饼只有十斤,实一个人占有五斤,其余五斤分别被其他人占有了。如果这时候投资者也想占有那块饼,只有寄希望那些守不住饼的了。投资心态无论多么复杂,剥开了其实就这么简单。

一般情况,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守不住饼的人总是少数,甚至少之又少,除非制度性导致的经济振荡,比如说中国股市,从制度设计上同一个股却有不同的价格,这就天然的决定了洗劫投资者灾难的发生。其实,这种洗劫投资者的制度设计,是标准的制度卖国害民。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追究制度卖国的设计者呢?扯远了,中国股市什么时候是底呢?如果在制度上不改变的话,一块一股的存量全套现了,那时候中国股市也就见底了。

但是,见底,或许意味着中国股市的死掉。

在现有的经济制度机制下,中国需要一个资本市场,国家也不可能让其死掉。那么,拯救股市的只有一条路,制度救市,同股同价。

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资本自由的制度机制下,危机越大,机遇就越大,因为,危机造就了重构占有率的机会。但是,看不到底的投资,是一场白扔钱的游戏。

如果是实体经济,又搞长线投资的话,却是重新获得占有率的机会。假如,某一实体经济跌到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半,大多数人失去了购买力,那时的价位或许是大举进入实体经济的最佳机会。但不是虚拟经济。

三、动态机制变动中的命运里的时间偶合点

有人看到这个小题目,可能以为有点玄,或者以为笔者故弄玄虚。其实,命运里的时间偶合点,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巴菲特的被套,是他命运的偶合点的呈现。也就是说,对投资来说,智慧是捕捉机会的能力,但是,动态机制却是命运的必然。

当然,投资的动态机制有两个相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助你获取更多的占有率,另一个方向是削减你原有的占有率,前者是你削减别人的占有率成就你,后者是别人削减你的占有率成就他人。这就是北大、清华、哈佛教给世界的价值机制。

有人在我的文章后留言,指责我看事物太过简单。其实,一个投资者把复杂的事物弄简单,简单到呈现出本质规律,你就抓住了命运的偶合点。如果你把本质的简单弄复杂,对不起,我不得不说,先生,在投资场上你死定了。

因为,你抓住了投资的本质规律,你就抓住了投资的制胜点。

人们常说,投资场犹如战场。事实上确实如此。和军事斗争所不同的,投资场只是没有枪声的智慧的较亮。战场上的胜负,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制胜点构成的。抓住制胜点,并且守住制胜点,一个投资才算获得了成功。

所以,我说投资是一种命运的战略哲学,而不是赌赙。赌赙永远是只有输家,没有赢家。

中国金融界的先生们喜欢玩赌赙,但不会分析命运中的战略哲学。当然,赌赙好玩、刺激,但在这场世界上的金融战中,会失败得很惨。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