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已成一种痛——《天津日报》刊发


 

                              2008-11-24-8 《天津日报》 作者:周凡恺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tjrb/tjrb/2008-11/24/content_6047400.htm

 

 以前总有人讲,中国的作家老是弄不上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翻译是一个绕不过的瓶颈。这种论点,说得虽然有些绝对,也有点儿为中国作家喊冤叫屈的意思,然则细思之,或许并非一点儿道理也没有。

近日有本书挺火,是人文学者裴钰写的,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整部书我还未及品读,但其网络上的选载版,却是流布甚广的。一本学术类的书,为何能这般惹眼呢?概因该书将《红楼梦》放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西方译本与中文文本之差异进行了比较,这一比,诸多的乐子也就来了,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尴尬。看过本书的人,肯定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呀,文文弱弱的林妹妹,在某些“傻瓜”汉学家的译笔下,咋就变为“放荡黑妹”了呢?还有那个鸳鸯,经过老外这道手儿,竟成了“忠诚的鹅”,而袭人呢,就更让人感到恐怖,因为她专门“袭击男人”,刘姥姥呢,则信了基督教,贾政也领着一大家子人整天做弥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般不靠谱的乱译,真的让人很郁闷啊!如果联想到“恶搞”,那么,这些本来深深地热爱着《红楼梦》的西方文化人,或可于无意中成为这一词汇的真正始作俑者,给其安个搞笑大师的头衔,恐也不为过。

这些说的都是人家。其实,我们在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时,同样也是常常闹出笑话的。记得刚刚在美国去世的首译中文版《尤利西斯》的翻译家金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跟我讲过,我们的某些译著,说得难听点儿,就是在开国际玩笑!不论直译还是意译,搞不懂原著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内涵,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必然产生文化误读。

实际上,翻译是一件很难干的活儿,它需要你了解和掌握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所谓母语和母语之外的文化,均要精通也。以为留洋几天,或学了几年汉语,便可将其搞定,纯属梦幻。前几天上海《译文》的停刊,以及各类译介杂志的不景气,虽有各种原因,但我想,翻译之本身,无质量保证,最终,读者的离去是必然,译,也成了我们的一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