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市集是我们大家的


创意市集是我们大家的

 

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除了需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之外,也更需要有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创意市集就是代表民间力量的平台。

在我们眼里,创意市集是一根导火线,是一个发动机,它只是刚刚开始启动,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将其提升,可持续化,融入到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以及社会需要之中。

 

文/刘琼雄

(《城市画报》编辑总监,iMART创意市集创办人之一/总策划)

 

缘起:中国太缺少有创意的街头活动

创意市集最早是我和同事黎文(城市画报副主编),在街头边走边聊聊出来的,作为一本关注城市生活的杂志的操作者,我们都感觉中国太缺少有创意的街头活动,当时我们就想到要以地摊的方式,因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玩,可以打破常规,试想下,一群设计师或潮流青年在街头展卖自己的作品,那是很有视觉的,而这同时也是我们对艺术或设计的一种姿态,它应该与日常生活和老百姓没有距离的;我们当时还想到这个活动不仅是给开始坚持原创的年轻人一个平台,(我们曾为此想了个口号“给创意一个出口”,后来又更务实地改为“有创意就有回报”),创意市集还应该是能对枯燥的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具有改变作用的。

创意市集在全国的发动和组织,互联网的作用非常关健,我们当时并没有自己的网站。后来我去北京出差,认识了创意中国网的创办者胡传建(痞子),我们理念相同,于是一拍即合。这样,创意市集的核心团队就成立了。后来我们也陆续加入了资深公关人士徐穗芝、陈乐丛和对音乐和街头文化都很有想法的DAVE。我一直都认为,创意市集后来能引起这么热烈的反应,主要原因是我们踩对了鼓点,呼应了各方面的需要,从70S、80S这一代人的文化背景到政府也开始将创意产业列为发展策略,而诸多的商业或文化单位也主动把创意作为活动主题。创意市集是其中最鲜活和最有现场感的活动形式,当然,这和我们团队的构思以及对场面气氛的酝酿是有关系的。

地摊是创意市集横空出世最代表的符号,我们当时把每个创作人都称为“地摊达人”,很街头,很亲民,又很潮流。但一开始并不是大家都这么接受地摊这个形式的。有的设计师还是觉得要有桌子,一些提供活动场所的合作伙伴也觉得会不会太低廉的形象。所以后来我们也有变通,用纸箱子等等,但我们仍坚持有地摊的形式,如在迷笛音乐节这种在公园里的活动,蓝天白云、绿草地、帐篷、音乐……才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创意市集。创意市集首先还是要创造出一个年轻人聚集、交流的自由气氛,而生意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有作品,才会有沟通,而交易成功则带来更多的成就感。而市集现场也俨然是个复杂的小社会,有小偷和假币等等,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不相信,后来也想通了,这才是街头的市集嘛,这才是磨炼嘛,我们就让工作人员不时在麦克风里增加了一些提醒。

创意市集的团队也是在磨炼中成长,如何使创意市集长久地活下去,成为城市里固定的文化形式,成为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的一种,是我经常在想的问题。我个人最大的希望是“创意市集”成为《新现代汉语辞典》收录的新词汇,呵呵。而更远的畅想就是创意市集已经不需要组织者了,它就像过去的庙会那样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里按时举办。

 

现状:中国的创意市集具有多重涵义

2008年11月2日,我们将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做一个公共论坛,主题就是“创意市集是我们大家的”,邀请各地对创意市集有兴趣的创意单位和策划人一起来座谈,分享心得,我们也邀请了《创意市集》一书的作者王怡颖(是她想到“创意市集”这个词,而我们将之变成了具体),还有台北CAMPO生活艺术狂欢节创办人林欣仪(她们做的是全台湾影响力最大的创意市集),近三年的时间,做创意市集的这些人也应该可以坐下来探讨一下了。

顺便说下,王怡颖告诉我,据她所见,国外是没有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创意市集”的,国外的多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二手市集。我想中国的创意市集,具有更多重的涵义,它具有民间的草根的性质,也自己形成了市场和产业雏形;它同时也为年轻人开辟了一条创业之道,在这里,诞生了几百个品牌,其中目前已经颇具知名度的也有几十个;它也为城市的年轻人活动带来新选择,中国的年轻人太少户外交流的活动了,现在除了音乐节,我们还有创意市集。

在创意市集被广泛知道的品牌如“Lilei&Hanmeimei”、“陈幸福”、“nothing.cn”、 DBG、+Dteam等等。“Lilei&Hanmeimei”及其创作人蔡凯在今年7月份还被《南方周末》用了一个多版来讲其故事,我认为这是关于创意市集很重要的一个新闻报道,蔡凯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因为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把自己的想法以产品形式选择创意市集首次展现,将艺术思考带入商业领域,并立刻获得很好的反馈,而这也让蔡凯有更多的想法和出品。而“陈幸福”是另一个例子,他的品牌和产品早于创意市集出现,但却是在创意市集上才真正获得了知名度和市场,他的布偶设计很得女性白领和文艺青年的喜欢,他现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开了自己的店铺,业务非常多,他是创意市集里商业经营最成熟的个案。

有时候我都想,现在的年轻创作人太幸福了,只要真的有好创意,有好的作品或产品,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空间。如创意市集就是一个不设门槛的平台,只要是原创的,都能随时参加。而我知道的是,很多创作人经常都接到各地的创意市集的邀请,以及各类媒体的采访,根本不愁展卖和宣传的渠道。这应该都是创意市集带来的效应,而另一个我认为也很重要的是,创意市集发现或发掘了一种新的消费,即对个性和创意产品的消费,回想一下,几年前,哪里有这个市场?但现在要送个礼物或家里想布置点什么,就会想是不是要买个独立设计师的创意设计?有人消费,这是最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所谓的创意力量才能生存及发展下去。在创意市集,我听到过的一个摊位一天最高的营业额超过1万,我觉得这是很高的数字。我也亲自听到有创作人(山泉居的秦万里)跟我说,他在创意市集一次曾接到一笔2万元的单,这让他的工作室立刻得到很好的支持。我也曾听到a吉a木的ROY对我说,曾有某外国人想出几十万购买他的品牌,ROY是《城市画报》的忠实读者,而a吉a木是他专门为了参加创意市集而创造的品牌,还有很多故事,其实在创意市集的活动现场内外,风起云涌,很多合作或交易发生的。

后来亦有人跟我们分析,创意市集之所以受欢迎其实是挖掘了每个人的创意潜能。真的是这样!在现场我就经常听到有人说,“下次我也要做一些东西来参加!”我们调查过,参加创意市集的创作人有大学生、有设计公司专业人士,学历从初中到博士都有,我们也接受过一些几十岁的老年创作人参加,都是她们自己手工绘制的,很传统也很新潮。这正如我们的LOGO中“iMART”(即“I   am   ART”的缩写)所想表达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创意市集出现之前,很难想像会有这些故事出现,以前这些民间的创意力量去哪里展现自己呢?政府没有这样的平台,企业和商家也不会这么做,或许也就只有媒体能发挥这样的号召力及创造这个平台,《城市画报》恰巧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之前我们因为职业关系,知道中国的民间创意力量正在激流暗涌,国外如英国则早在约10年前就非常重视创意产业,有政府的有效支持和指引。而中国目前也是很重视,但我想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之外,也更需要有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创意市集就是代表民间力量的。我们现在也很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未来:创意市集的存在与发展很有必要

创意市集目前发展还可以,已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影响力最大的创意主题活动形态,已在10个城市都做过,接下来还会到更多的城市去做,我们希望唤起更多人的创意潜能。我们也还在将创意市集更丰富,如我们还在做创意讲堂,请过欧阳应霁、李欣频、黎坚惠等创意界资深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经验,未来还会和国外的相关活动单位进行联动;我们11月初将在北京的798艺术中心做一个两岸三地的创意生活用品展;我们新的Web2.0的网站iMARTcc.com马上将改版上线;我们今年还出版了《创意市集产品型录》,并计划每年一本,汇集当年最有代表的创意产品,给大家看看目前民间创意的水准如何;我们也在选择和创作人跨界合作开发创意市集自己的产品;我们也将计划引入“公平贸易”(FairTrade)的精神,成立NGO,用“创意支持公益”;我们还在筹备地面概念店铺和创意空间,以及建立全国的创意店铺伙伴,这些都在进行之中。

在我们眼里,创意市集是一根导火线,是一个发动机,它只是刚刚开始启动,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将其提升,可持续化,融入到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以及社会需要之中。应该说创意市集还是在成长期,这个时间或许还很长。我们是有很多的想法,但我们的人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敢抱很乐观的态度,而是尽力能做多少是多少吧。

如果要说创意市集面临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如何长久生存的问题,以及如何能做到更专业、更细致,我们目前严重缺乏人手,我们因此考虑会请更多的专业外援来和我们一起思考,如何把这个事做下去,中国的创意产业也是刚起步,我认为创意市集的存在与发展很有必要。

有媒体在采访时跟我说,他们觉得创意市集没新意了。我的回答是,你们才两年时间就有厌倦感,显得太浮燥了,创意市集本质上应是一个平台,它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它的意义更多在于让民间的创意力量获得了活动空间,这个平台是不存在新不新意的问题的,但在这个平台抑或是活动空间里呈现出来的创意产品是否能时时更新,这则是中国民间的创意力量成长是否顺利的问题。从我们的发起和组织方的角度来讲,提供更好的氛围,提供稳定的活动安排,让创作人们能有计划地去创作,并从中得到效益(“有创意就有回报”),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就算功德圆满。

 

本文为10月应南航头等舱杂志<往来>所写.最后刊发时编辑有修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