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税内要加入排放费


最近,燃油税的问题引起公众热议。如今油价急剧下跌,正是让中国的油价和国际接轨的最好时机。把养路费等等苛捐杂税并入燃油税,也有助于税收制度的理性化,会大幅度降低税收成本。

 

好的税收制度,不是国家意志对市场的干预,而是国家为市场运行提供的基本架构和服务。这种架构和服务的公正和效率必须基于两个原则:第一,谁消费谁埋单,不能把张三应该支付的费用转嫁到李四的头上;第二,让消费者根据自己担负的实际费用对未来有一个理性的预期。根据这两个原则,在制定燃油税的标准时也应该把排放费考虑其中。

 

开车要使用公路。如果我们不把公路变成私路、不层层设卡收过路费的话,公路就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建,并且开放使用。开车的人使用公路最多,也最应该支付这笔费用,而不应该让很少使用公路的人纳税修路。所以,把养路费等等算入燃油费中,确实最接近谁消费谁埋单的原则,是合乎市场规律的理性税收措施。这次美国大选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麦凯恩和希拉里一度为了迎合选民而提出“燃油税节日”的设想,想通过暂时免除燃油税来减缓油价上涨对老百姓的冲击。奥巴马则反对,称公路建设和维持的费用就是从燃油税中来的,此税不收,开车的人用了路后谁来埋单呢?对我这个开车少的人来说,奥巴马显然公平些。

 

其实,开车消耗的并不仅仅是公路,还有许多环境和社会费用。比如,开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需要治理;空气污染还会使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治疗费用非常巨大。这些怎么能让不开车的人交税埋单呢?自《京都议定书》以来,美国以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设定废气排放标准,超过标准要缴钱,低于标准的可以把自己剩余的排放量出售。这便是基于更先进的市场原则:谁排放,谁就为治理这种排放所带来的后果而埋单。

 

经过今年的石油危机,西方工业国家危机感深重。美国的当选总统奥巴马,也在新经济计划中力挺再生能源。不过,《经济学人》最近发表文章警告:政府对再生能源的财政补贴,常常带来非常大的浪费。比如以阴天不断而出名的德国,却是个太阳能大国。为什么在一个难得见得到太阳的地方大兴太阳能呢?因为大家图的是国家的补贴。这种能源政策,实际上非常没有效率,给国家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很难长期维持。

 

最好的办法,则是对排放收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排放污染、导致地球暖化、并间接地引发大量疾病。过去这些费用很难精确地估计。但是,现代国家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已经有进行粗估的条件。如果根据这些估计,将这些费用加在传统能源上,传统能源的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对,很少有环境和社会消耗的再生能源在价格上就有了市场竞争力。有环境主义者估计,目前的美国的油价是补贴后的油价。解决燃油使用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都要由其他纳税人来埋单。如果把这些成本都算入,一加仑燃油就应该是十五美元左右(欧洲有些国家已经一度突破十美元),而今年美国油价最高时也不过一加仑四美元多。

 

这一计算的准确性也许有很多可商榷之处。但是,把排放成本算入后燃油价格会飙涨,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惜,收排放费打击面太大,没有人喜欢,奥巴马大概也不敢在这方面有太大动作,所以美国的燃油市场还是在一个变相补贴的落后体制中运行。

 

中国在设置燃油税时,应该一步到位地建立一个比美国更为先进、更体现市场规则的体制,让开车的人把自己引发的各种费用如数支付,不要让其他老百姓承担。这种市场机制确立后,消费者才会对未来有个理性的预期。毕竟,买私人车不比买自行车,每月要灌油、要养车。现在油价比美国还低许多、不体现市场的供需关系,排放不收费,等于用变相补贴鼓励大家买车。许多消费者本来不具备买车的经济实力,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燃油费用给他们一种自己能消费得起的虚象,也跟着买了车。日后如果油价猛涨(这是燃油价格过低而刺激需求膨胀的必然长期后果)、国家也补贴不起,他们就会守着养不起的车而痛心疾首。

 

中国在这方面一定要走在美国前面,因为未来的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比对美国要大得多。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接近每桶150美元的水平,反映了石油供不应求的现实。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实际上略有减少,是中国印度等崛起大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油价猛涨。最近几个月油价的急跌,并非石油供需关系一夜之间有了本质性变化,而是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日后一旦世界经济恢复,油价还会上来。而到时候中国恐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基地、第一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石油危机一直是首先打击西方工业国家的话,下一个石油危机则是中国首当其冲。看看历史就知道,这种石油危机肯定会再来,而且每来一次油价都会创记录。而应付这样的危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准备。把排放费加入燃油税中,自然提高了燃油的使用成本,鼓励人们使用再生能源和公共交通。这种最接近市场现实的税收架构,可以不通过大规模国家补贴而鼓励再生能源、公交系统、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未来的石油危机中具有更强的抗打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