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外商投资新形式


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加速升值、人才流动频繁、周边亚洲国家的迅速发展……“内忧外患”正威胁着中国“制造业天堂”的地位。《纽约时报》18日报道称,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对华投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中国+1”的投资模式日渐显著,越南、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成为这种转向的直接受益者。   

    跨国企业分散投资

    所谓中国+1”是指跨国企业为分散投资风险,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在亚洲其他国家投资建厂、设立发展基地的投资战略。就像大众理财领域常说的一句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纽约时报》报道称,越南是跨国企业在中国之外的首选。

    日本佳能公司在中国已不再兴建或扩建工厂,而它设在越南河内附近的一家印刷厂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人数达到8000人。相距不远处,日产汽车也正在扩建一个汽车工程中心。作为全球最大的包芯棉纺织品供应商之一,来自上海的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建设也已开工。

    我们将保留在中国的制造能力,不过我们将使之更加机械自动化,并进行裁员。”天虹集团高管说。和他有类似想法的还有美国汉佰内衣公司。该公司负责全球供应链业务的主管表示,汉佰公司除在南京设厂外,也准备在越南和泰国设厂。

    在过去3年中,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长了1/3,但对菲律宾的直接投资却翻了一番,对印度达到5倍,而对越南更是激增至8倍以上。去年,越南吸引外资达180亿美元。西方投资者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越南是“下一个中国”,而以低廉劳动力吸引大批服装制造商的柬埔寨,则被视为“下一个越南”。

    投资中国成本提高

    中国吸引外国工业投资能力在世界上仍是首屈一指,去年这一金额达到830亿美元。不过投资环境的变化令跨国企业忧心忡忡乃至另寻出路,其中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因素首当其冲。

    许多行业的装配生产线工人工资一年涨了10%,这一幅度超过了机械维修工这样的技术型工人。在靠近港口的中国沿海省份,一些每周40小时工作制的简单劳动工人的月工资达到了120美元甚至更多,而在内陆省份,工资水平虽相对较低,但也迅速上升。相比之下,越南工人的月工资只有50美元,而且每周工作48小时,只休息周日。

    由于中国新《劳动法》的出台,企业要逃避为员工缴纳养老金等福利变得越来越难,这也推高了一些企业的成本。如果计入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按美元计算。中国许多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一年增幅可达25%。通货膨胀的阴影更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继续攀升的预期。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经连续数月在7.5%以上的高位徘徊,这也可能全面推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尽管这些奉行中国+1”策略的企业对不断提高的投资成本颇多微词,但是它们普遍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越南制造”优势凸显

    对外商来说,越南具有港湾多、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廉价年轻劳动力等优势。据统计,20081月至5月,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高达l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仅5月份,FDI就达75亿美元。日本贸易促进组织622008年越南企业论坛上表示。他们在对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办厂的1700家日本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对这些企业而言。越南510年后仍是亚洲最佳生产地。调查结果显示,有92.6%的生产企业和88%的非生产企业表示,将在12年后继续扩大其越南的企业规模。

    在看到外国制造商奉行的中国+1”的投资策略后,越南政府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利用这样的潮流。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越南政府在出台政策方面时尽量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减少通讯费、航空运输费、土地租金、个人所得税等开支,同时进行行政改革、简化手续,扩大消费市场等。

    不过,越南也并非十全十美的投资天堂。越南只有中国1/16的人口,缅甸的人口则只有越南的1/5。随着外资的进入,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和物资价格也预计会被推高。不仅如此,在中国遭遇的人才流失问题也在这里上演,而且更加严重。此外,包括越南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发展方面还不足以与中国相媲美,交通方面的滞后很可能会成为“中国+1”策略推广的一大障碍。

    政治和社会稳定是越南最大的卖点之一,相比之下,泰国和菲律宾的频繁的军事政变和政权交替则难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