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博士帽 = 腐败+剽盗
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6年我国和美国授出的博士学位分别为4.9万和5.1万,到2007年我国的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攀至世界第一。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半数以上系政府公务员。因此,在目前的“博士大跃进”中,官员读博现象凸显。
官员履职,手握公权,其首要任务是为民服务。官员拥有博士头衔是否就一定能更好地为为民服务呢?其实并不尽然,拥有博士头衔的官员最终滥用公权者
大有人在。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王益不就因贪腐而被“双规”了吗?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西南政法大学博士黄松有不也因贪腐而被“双规”了吗?因此,官员是否能更好地为民服务,关键不是看其是否拥有博士头衔,重要的是靠制度约束,使官员不能不敢滥用公权,时时刻刻将为民服务铭记在心。
目前,我国在官员选任机制上,仍然是依靠组织部门,通过上级选拔下级的方式进行,在这一选拔方式之下,中央所提倡的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就成为很多
地方在选拔官员时的重要原则,因而,官员为了升迁,读博就成了其必然选择,且层级越高的官员,读博者越多,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对于官员读博,有以下问题需要质疑:一是他们是如何考入?二是他们如何保证学习时间?三是他们实际的学术水准与其博士头衔相吻合吗?四是他们攻读博士所需的费用由谁支出?
从目前情况来看,官员基本上是在使用纳税人的钱读博,多数官员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权学交易现象突出。近期《半月谈》载文《官员博士学历大跃
进幕后:升官是原始冲动》,指出:“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很多官员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由‘学而优则仕’而‘仕而优则学’,‘官员博士化’渐成奇观。”
博士头衔对官员来说仅是头上的光环而非学问的标志,官员读博不仅没有必然促进其为民服务的水准,而且恶化了博士的培养土壤,长此以往,我国在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之后,必将成为官员博士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同时也将成为博士质量世界最差的国家。综上,要从根本上杜绝官员读博中的权学交易现象,必须从改革官员选任机制着手,由选拔官员向选举官员转变,让官员牢记其第一位的职责是为选民服务,而不是只知“包装打扮”自己往上爬,否则即使是博士也将被选民选
下台去。
权力已经成为我国博士学衔中的“三聚氢氨”,“博士帽”正因权力而开始腐烂,官员读博应休矣!
原题:《“博士帽”因权学交易而倒掉》;
学术批评网首发, 200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