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箴言报》这张历史悠久的,享有盛誉的,被认为有崇高道德感和技术品质感的,世界级的,严肃报纸的狗不理本质之后,同样要知道它清汤寡水的家境和风雨飘摇的现状。
《箴言报》是一张一直靠着教会养活的报纸,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教义普及的使命,对读者进行精神层面上的控制和洗脑是其秘而不宣,且持之以恒的潜在诉求——这一点,远不如我党来得气壮山河,光明磊落。但本质一样。我不怀疑弘扬教义、普度众生这种做法的道德合法性和动力的纯洁性,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背离了一张报纸,一个媒体所应该、必须承载的传递信息,进行公共瞭望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这也不是一张有品质的报纸——一个整天琢磨着让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人,是有品质的人吗?
也正是因为背离了媒体的本质,使《箴言报》失去了读者和市场,时至今日,《箴言报》的发行量已经下降到5万份左右。某种意义上,《箴言报》已成为基督国度里的《人民日报》(在这里说明,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我只是在说,这样做的报纸不是报纸,也不会赢得市场。《箴言报》所获得的尊重,其实不是新闻尊重,而是道德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在市场上风雨飘摇的报纸,却一直在做着艰苦卓绝的新媒体转型的挣扎:
1996年,《箴言报》开始在线版——这是全美最早开设在线版的知名媒体;
2001年,《箴言报》开始提供线上的PDF版;
2004年,《箴言报》全面改版线上网站csmonitor.com,现在一个月有500万的独立IP访问;
2005年,《箴言报》成为首批提供RSS输出的媒体网站;
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圣女,踉踉跄跄走向数字化之路。
然而一路血迹斑斑。数字化的挣扎并没有改变《箴言报》江河日下的颓势。现在每日十几万的互联网访问,成了圣女维系其高尚而纯洁的一生的最后稻草。而抓住这根稻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现有资源全面倾斜到网站,圣女断腕,取消成本消耗严重的纸质版(一张日报的70%成本来自于纸张成本),裁员清退,留下精兵坚守在线版。
这是一种叙事方法。另一种叙事,没有这么悲壮,而是将《箴言报》这张百年老报的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向新传媒时代做纵身一跃的投胎转世之举。前世烟云,在此烟消云散。按照因果报应的逻辑,这数字化的转世,想必会有衣锦鼎食的未来。
会吗?
《箴言报》是一张一直靠着教会养活的报纸,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教义普及的使命,对读者进行精神层面上的控制和洗脑是其秘而不宣,且持之以恒的潜在诉求——这一点,远不如我党来得气壮山河,光明磊落。但本质一样。我不怀疑弘扬教义、普度众生这种做法的道德合法性和动力的纯洁性,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背离了一张报纸,一个媒体所应该、必须承载的传递信息,进行公共瞭望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这也不是一张有品质的报纸——一个整天琢磨着让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人,是有品质的人吗?
也正是因为背离了媒体的本质,使《箴言报》失去了读者和市场,时至今日,《箴言报》的发行量已经下降到5万份左右。某种意义上,《箴言报》已成为基督国度里的《人民日报》(在这里说明,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我只是在说,这样做的报纸不是报纸,也不会赢得市场。《箴言报》所获得的尊重,其实不是新闻尊重,而是道德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在市场上风雨飘摇的报纸,却一直在做着艰苦卓绝的新媒体转型的挣扎:
1996年,《箴言报》开始在线版——这是全美最早开设在线版的知名媒体;
2001年,《箴言报》开始提供线上的PDF版;
2004年,《箴言报》全面改版线上网站csmonitor.com,现在一个月有500万的独立IP访问;
2005年,《箴言报》成为首批提供RSS输出的媒体网站;
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圣女,踉踉跄跄走向数字化之路。
然而一路血迹斑斑。数字化的挣扎并没有改变《箴言报》江河日下的颓势。现在每日十几万的互联网访问,成了圣女维系其高尚而纯洁的一生的最后稻草。而抓住这根稻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现有资源全面倾斜到网站,圣女断腕,取消成本消耗严重的纸质版(一张日报的70%成本来自于纸张成本),裁员清退,留下精兵坚守在线版。
这是一种叙事方法。另一种叙事,没有这么悲壮,而是将《箴言报》这张百年老报的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向新传媒时代做纵身一跃的投胎转世之举。前世烟云,在此烟消云散。按照因果报应的逻辑,这数字化的转世,想必会有衣锦鼎食的未来。
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