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27章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与精神崇拜
人们的每一种“主映象”记忆实际上都包含着此人的非理性自然动态和自发心理定势。比如,青少年如果曾与他所崇拜的人生活在一起,成人后的某些无意识的举手投足和心理动态也就很像他大脑记忆中的所崇拜的人;狼孩以“狼妈妈”为生活所依赖的“主映象”,其离开狼群之后的举手投足也一定会自发地仿狼而动。这些非理性的东西都是综合知觉积累所造成的自动响应方向,它可以被理性概念有意识地调控,无意识中很难改变,如果改变,只能依靠他们(它们)此后依赖性更强的“主映象”积累来改变。
因此,以“主映象”为核心的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实际上代表着每一个人在无意识调节下或无意志控制下的个性和本能,它也是人的本性中很真实、很质朴的一部分。但是,人类毕竟是有意识也有意志控制的人,所以,反映“综合知觉积累”的某些自发行为,又绝不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对于有意识的人来说,理性生活中的逻辑概念积累――包括经验总结和书本知识积累,必然要成为人的另一部分本性方面的构成,并使两者之间形成互动。
仅仅把人的自发行为看作人的本性,而把人的自觉行为不看作人的本性构成,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一种错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实验”结果是,较少接受启蒙教育、文化教育和生活视野很局限的偏远地域的人群(土著人),他们同时也都是很质朴的人,大脑中依靠概念逻辑思维形成动机的表现并不占主要成分,直接依靠“主映象”链接优势自动形成直觉行为方向,常占主要成分。与此相反,受过各种思想文化教育或对自己生活经历有丰富总结的人,则是更多地依靠概念思维形成动机的“有思想”、“有头脑”的理性人。
人的本质表现之所以比动物们的表现更复杂,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两种进入人脑的生化物质积累,是交互作用的。人的意识与无意识表现在多数情况下是相互链接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可能去阐述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应关系,也不可能去探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形成原理。他没有从理论上寻找人脑无意识精神状态的物质根源,而重点发现的是人的“无意识”状态的客观性。
(2008年加注:从古至今遗传到现代,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对外响应状态始终是不依赖艰苦思考的直觉表现。它的简单而自发的逻辑适应了绝大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的一种幸福体验。即:无自我意志力干扰的脑生化物质的轻松、自然或习惯的链接响应。在人的世界,凡需要自我意志力来完成的事业,也意味着人脑要经历痛苦历练。人类的最苦,不是肉体的苦而是心灵的苦。解不开的各种疑难和内心痛楚,或需要用意志力来破解,或需要替代的精神寄托来摆脱。人的坚强意志的磨练成果,为什么必须是人脑“概念系统积累”发达的“后天”成果?这其中也寓含的是一个简单的令人吃惊、令人恍然大悟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可以共享的真理。将在其后章节说明。假设:人脑仅仅是单一的“综合知觉积累”,那结果是所有人都不具备个人意志力表现。不过,对于两种记忆积累均所具备的现代人来说,其个人意志历练也差别很大。而与每个人的意志力或强或弱相对应的,则是不同人的思维方法或趋向简单,或趋向复杂,或服从习惯,或服从事实。最终,它又决定着哪些人适合哪些人生信仰或精神崇拜。①善以个人意志坚守一种大前提设定不变的人,很容易崇拜与“现世哲学”或“空想主义”相关的思想信仰,形成两种极端。②善以坚强意志力把握辩证逻辑的人,才是唯一有条件选择既有阶段性又具备远大目标的思想信仰。因为目标追求的长远性,靠单一形式逻辑走不下去,即使走下去也会失之千里。要么远离初衷,要么困守初衷。追求远大目标必须要求人脑具备阶段性和长远性两种思辩功能,同时善用对等概念交互修正、动态瞄准既定的长远目标。③个人意志很少遭遇挫折磨练而因顺境促成了强势自信力的人,容易崇拜主观唯心主义。④个人意志相对脆弱和较少磨练的人,则需要随时构建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在人脑综合知觉完善上,则容易自发寻求宗教与“神”的信仰支撑。这一切,多数人都没有离开“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只有少数人在其暂时不能消除内心困惑时,能够依靠坚定的个人意志挺过一个个关口,而不是另有信仰寄托的摆脱。在所有人群中,内心苦难经历最多的人群,是上述第二种人群。其次,才是第一种人群,因为死守的坚定性总是比探索的坚定性要单纯许多。)
人们所熟悉的“主映象”,不仅能帮助记忆,同时在记忆链接补充中也可以促成有意识的人形成思维定势。正如那些宗教迷信很深的人,由于有佛祖的神化形象在他心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归因的记忆映象(包括幻觉、梦境),在他那里均可借助无所不在的神佛,形成他自己的有明确意识的记忆积累。这类人群从来没有心理疾病,可是也同时会丧失科学头脑。离开了“上帝”保佑,他们甚至连自信心也没有。
同样,迷信“命运”和“卜算”的人,也是一种依赖“主映象”记忆的非理性心理调适表现。既然不相信科学理论的思维判断,或者因为人际关系的难测、人生命运的跌宕和人生机遇复杂的难以琢磨,而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自信心,那就自然而然会把“命运”交给“卜算大仙”来裁定。恰恰“大仙们”也是自发利用人们所依赖的相关“主映象”积累的链接优势,来给人们内心的恐惧、困惑和希望一种能够自我链接的释因。可以明确指出:过分迷信“卜算大仙”的人,其实是在为自己难以排遣的“心病”寻访“另类心理医生”。
如今,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都可见到一些商家门厅内供奉着“财神”,这对迷信“财神爷”的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畏惧风险、害怕不测的丧失唯物主义自信心的表现,但从客观效果上看,没有自信心的商人却可以在风险决策时,依靠给财神添加两柱“高香”的信仰来坚定决策信心,来消除内心深处的恐惧。忐忑不安的风险生活靠供奉“财神”来抚平心理疾患。
现代都市中的出租司机把“毛主席像”挂在座位前方,问起这是何种信仰?答曰:“保平安!” 又是一种“神”的信仰在为那些生活在风险旅途上的人链接着一份良好的心理状态。交警部门是否统计过:信者,挂与不挂的事故发生率显著不同?(2008年加注:在北京奥运会上,林丹夺冠后由衷说:“感谢毛主席”。其所证实的也是上述道理。林丹长期信奉毛主席是他拿金牌的“保护神”,人们注意到他的运动服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毛主席像章。有记者问,夺金牌后最想做什么?林丹答:去韶山!还愿!林丹因一种崇拜和信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综合知觉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由此又促成了他对国家的积极贡献成果,我们尊重他的精神崇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党成员也能这样做。)
在研究意识形成规律的问题上,西方“实验心理学”喜欢摆谱,有些原本来自生活的道理也一定要自己搞个“实验”才确认其原则性和规律性。恕直言,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对待全球科学成果(包括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无意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评价标准上,一直呆板、僵化、教条和固执。其实,生活就是最大的、科学的、不掺假的实验室,生活天天都在产生真实的科学实验成果。
比如:中国儿童迷信“孙悟空”,这个“主映象”几乎天天都给中国儿童带来一份好心情,每当他们遇到困惑时或希望得到什么时,立刻就会想到“要是我也能七十二变……”于是,伴随着童年神往,那种“拔几根猴毛,翻几个筋斗,准能解决问题”的传奇形象,便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了丰富的链接补充,脑神经介质运动开始良性循环,大脑的健康发育也加快了。笔者就是童年的“过来人”,这种“实验”我自觉不自觉体验过上千次,还需要再实验一次,瑞典科学院才能认可为科学原则和定律吗?
在美国,被不同时代的少年们宠爱的“佐罗”、“超人”、“蜘蛛侠”,以其惩恶扬善、无所不能、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也同样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仰,改善了不同时代人的大脑中的“主映象”链接状态。在香港,有金庸塑造了许许多多近乎神话般的中华民族的“武侠英雄”,这些侠义肝胆、淡泊私利、武艺超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主映象”,同样也给港台和大陆的青少年们每天带来一份好心情。能够塑造“传奇英雄”的金庸,连自己也成了传奇英雄――号曰“金大侠”。笔者的少年时代没有赶上金庸的笔耕收获,但是,能想到当代青少年正像我们当年想起“孙悟空”一样,有时困惑和低迷的脑神经介质运动常常因此而兴奋起来!由于成年人没有“孙悟空”信仰,就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了。
前面已经阐述过:“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自然规律,不可更移地驱动着人类必须把各种感官感觉联系着可记忆的“实体映象”,才能形成大脑健康的正常的综合知觉积累。因此,在蒙昧时代,由于远古人谁也发现不了那些微粒子运动从微观领域改变人类命运的“实体映象”,谁也解释不了各种幸运和灾变的物质实体原因,所以,人们才会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在主宰我们的命运。实际上,对于科学尚未普及和深入而又十分关注自身命运的人类来说――不论任何时代,当他们解释不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根源,也回避不了人生艰难中的各种困苦感觉时,很多人的大脑都容易避开“复杂”,而趋向简单,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靠“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去迷信和崇拜一种“万能”的实体映象――这时,即使是“假神灵实体”也同样会赢得人脑“残缺记忆”的积极响应。
“神灵”并非真灵,而是以“主映象”为核心的人脑综合知觉的链接机制很灵。从远古至今,人类首先崇拜的假实体形象是“万能的主”,所有经常被崇拜的真、假实体偶像的依次排序是这样:
崇拜“万能的主”――比如天神、真主、佛祖(完全虚构实体)。
崇拜“神话人物”――拥有战胜一切的超人智慧或神奇功力(半真半假合一实体)。
崇拜“传奇英雄”――能够战胜任何困难险阻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包括艺术真实)。
崇拜“幸运偶像”――凭借天资和机遇成功的人(都有幸运星座)。
崇拜“卜算大仙”――因为人们相信卜算可以“发现”命运的实体根源(信则灵)。
崇拜“功勋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能驾驭自我命运的人。
容易被普通人崇拜的真假实体偶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没有万能也有超能,没有超能也有幸运或成功。不论是崇拜假实体还是真实体,其实都是为了链接补充大脑中的“残缺记忆”,为了实现大脑健康的正常的稳定的综合知觉积累,实际上都是在服从一种定律。
这时就可以发现,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人群中,如果也丧失了科学信仰和唯物论信仰,又处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那么,无数的人群便会自发崇拜有超人智慧或神奇功力的“神话人物”、崇拜“幸运偶像”和“卜算大仙”。这时也可以发现,类似用文学的虚构方法创作的“传奇英雄”、“反腐英雄”影视剧,就具备了相当突出和格外火爆的娱乐功能。因为,许多人都需要在休闲时刻让自己平日感受的残缺心理感觉得到一种“实体映象”的充分链接补充和寄托,至少可以伴随着剧情让综合知觉得到精神快乐。原来,是人脑需要维持正常的、健康的综合知觉为诸多“影视形象”赢得了十分火爆的文化市场。
所有文学艺术,无一不体现的是针对某种事物形象链接各种感官感觉的生动描述。也可以说文学艺术就是展示和描绘人类的各种感觉,而所有感觉又都联系着具体事物映象。这与以“主映象”为核心的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形成规律,极其相似!极其吻合!
与此对应的是:人们的艺术鉴赏力也与各自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十分吻合。比如“纯音乐”,又称为高雅艺术。可是让当代青年的多数人来欣赏《命运》钢琴曲,却很难找到感觉。这里,不是没有声音感觉,而是无法在记忆积累中使音乐的旋律链接一种“实体映象”使大脑浮现出什么,因为,那激越悲怆的“命运”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无关。
所有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链接某种对应的“事物形象感”来听,那就只是在听响声而不是在赏音乐。通俗歌曲则不同,张惠妹的热情透亮的情歌,每一句每一声均可以令青年歌迷们链接着台上张惠妹的率真表情来获得实体感觉。那热情透亮的歌声,均是那个拥有率真属性的“物质”所释放的青春能量!听歌曲和看偶像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简单而又直接地相互链接补充。
什么叫通俗文化?它的哲学解释也就是:人的各种感官感觉可与生动的主映象简单链接和互为补充的一种文化。这种简单链接,可以不通过概念逻辑思维来实现。什么叫高雅文化?其哲学解释也就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知觉涵养或概念逻辑思维的响应,才能产生联想、把握实体形象并获得精神感受的一种文化。
由此发现“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是人脑除概念逻辑思维功能以外的很重要的大脑功能之一。而那些容易被人的综合知觉响应的真假偶像――包括佛祖形象、英雄形象、青春偶像则全部具备通俗文化特征。所以,只要张惠妹在台上喊一声“爱我的,请你大胆往前冲”!这种携带着真情的映象感觉刺激,可以使千万歌迷为之欢声雷动。
社会宏观管理措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上述适应综合知觉响应条件的正确支点和平衡支点问题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入研究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传播问题,是既可以确保人类精神健康也同时需要考虑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清醒的社会管理者万不可在人类综合知觉领域掉以轻心!
人类综合知觉的显著特点是:避开复杂,趋向简单。不用复杂的逻辑概念,而用具体事物形象或事物实体来链接一切相关的感官感觉,并使所有零碎感觉获得物像归因。这恰恰也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基本含义之一。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