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二十八、二十九章)


             (作者:胡志平)

 

28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与精神驾驭

 本章研讨被人所崇拜的“偶像”可起到替代事物“实体根源”的心理支撑作用。讨论发达国家把政坛与“神坛”分开放置,既不合并也不少一样的客观原因。讨论股市稳定与综合知觉积累的密切关系。讨论中国邪教兴起的具体原因与对策。

 

29  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理论界定

 

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也联系着人的直觉状态和非理性响应状态。用综合知觉理论来解释则显得清晰了然。

由于现代人类的非理性状态也常常包含着概念判断,所以,许多科学家想彻底分清楚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都感到很难。听朋友说,北大很擅长数理逻辑的著名教授汪丁丁曾与复旦大学另一著名教授就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在网上讨论了数月,结果越讨论越复杂,连同网友教授自己都坠入云里雾中。

其实问题很简单,我们做个实验。

实验课题(NO13)“聪明娃娃”的表现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星空卫视”有一位歌星主持了一档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人小鬼大”,笔者几乎每期必看。这档节目总要请来3个童年岁段的“聪明娃娃”来回答主持人提出的不同问题。娃娃回答大人的提问,不仅妙趣横生,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非理性语言和行为的难得机会。现在,我们挑出其中一次节目的某个片断展示一下。

主持人(问其中一个儿童):“听说你今年5岁大了,还赖在爸爸妈妈一床睡觉,你说为什么?”

聪明孩子:“我爸爸妈妈也长大了,他们也在一起睡!”

主持人:“听说你还专门挤在爸爸妈妈中间睡?是这样?”

聪明孩子:“赶热闹!”

主持人:“你妈妈给你买了熊娃娃,你可以跟布熊睡,不也热闹?”

聪明孩子:“去!它长大了,它应该独立生活!”

主持人:(含笑无语)

聪明孩子(补充说):“那个布熊比我还高呢!”……

对上述孩子的表现,我们引用一个经济词汇“借壳上市”――在这里则是“借壳实验”。童年娃娃不会伪装,其语言与行为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他们的“语言=行为”。从上述表现中,可以实证的道理是:

1.孩子对每一问题的响应和回答是基本对题的,但总起来看则有前后不合逻辑之处。他总是强调爸爸、妈妈、布熊他所看到的形象“长大了”,始终不管自己是否长大。说明孩子的上述判断是优先基于感觉器官针对外界视听的响应,自觉检讨不常看见的“自我”是后来的事。如果父母语言行为形象有相互矛盾表现,孩子综合知觉的对外响应言行也会出现前后矛盾。

2.可以严密分析出来的是:孩子每一具体答话均有具体视听感觉形成他的大脑响应条件。如:“爸爸妈妈长大了还在一起睡”――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密形象给予他的良好感觉刺激。“赶热闹!”――父母并不讨厌的责怪声,以情境听觉构成了孩子的语言响应条件。“去,它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谴责布熊的语言,同样是父母造成的情境听觉授予孩子的语言响应条件。如:“那个布熊比我还高呢!”――形象感觉(也许是错觉)。

3.针对上述实验,提出一个新概念――“情境响应”。情境响应条件既可以为人类所有,也可以为动物所有。鸟儿在固有的情境中会自然而然发出啼鸣,且不同情境下,鸣声也不相同。说明不同情境可以刺激动物的体内不同的神经传感。人也同样,常常发出的语言或声音并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是非理性的神经传感响应(即情境响应)。情境语言响应条件与所经历的情景氛围留在大脑中的记忆有关。人脑的情境记忆可以通过相关问话唤醒。情景氛围在人脑记忆中的核心要素是具体情境中的事物映象,所有情景记忆均可以直接链接听觉印象等其它感觉记忆,并形成对外响应条件。

下面的列表中,是笔者翻看旧时阅读笔记,挑出来的阅读中国短篇小说选集后所留下的一些不经意的记录字句,加上近年看电视片的情节记录汇集成表,可以包含某些客观规律供本书读者参考。

 

中国儿童抖狠口语的变迁

 

  4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老天爷让你遭雷打!”(源自用迷信解释自然现象)

  5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让山里的狼吃了你!”(源自不温饱年代弃婴现象)

  6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我从此以后不跟你玩儿了!”(源自集体主义推广年代)

  7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你是叛徒!特务!坏蛋!”(源自“文革”特殊年代)

  8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我要告老师!我要告你家长!”(源自幼儿园普及年代)

  90年代

 

儿童气愤时抖狠话:

“我杀了你!”(源自影视黑老大形象侵入儿童记忆年代)

 

上表所列出的,均可视为儿童们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非理性语言响应。

实验结论是:非理性语言响应并不包含(或者不能正确包含)自觉概念基础上的逻辑思维。在这里应该突出强调一点,非理性语言响应所传达的“概念”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出了综合知觉中所包含的一些情感因素和曾经有过的那些良好感觉记忆或不良感觉记忆。情境语言响应有时可以等同于综合知觉条件反射,不论是鸟儿还是哺乳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都有相同的鸣叫声对外响应,我们也可称之为“鸟语”、“狗语”等。人的综合知觉的对外响应既可以表现为有明确含义的非理性语言响应,也可以表现为无明确含义的声音响应(如:啊呀!上帝!天哪!及类于动物的各种尖叫声);既可以表现为声音,也可以表现为各种表情和下意识举动,等等。

由此,我们再把生活中的非理性问题扩展开来――

再提问:为什么文学作品语言有那么强的形象表现力、情绪感染力和赢得人的感官响应的超强感召力?可是拥有强大魅力的文学语言其所包涵的“概念”,为什么又会在科学领域必然要受到排斥,并且必然要被多数科学家们视为“不科学、不讲理性规则的”的概念?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语言中的“概念”也有两域。

一域,是基于感官感觉的响应或描述,这就是个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概念)。文学语言可以凭借综合知觉积累的灵感而涌现,可以凭借直觉产生妙笔生花的响应;它与所见的事物形象、与人的情绪和感觉有着天然的、直接的联系,它常常不受严格理性规则和形式逻辑的限制,带有显著的情绪化、个性化和个体感官感觉特征。

二域,是基于人类共性的理性思维规则的推理、判断和定义,凡科学(专指理性)概念,必须经过“三思”,必须基于原有的、自觉的概念基础上经过对原有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才能产生出来的新的概念判断。不含共性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的思维和判断,均是不遵守理性规则的响应。其所产生的语言(广义“概念”)和行为当然应归于非理性之类。

人类概念的两域性,从一个显著的侧面把人类生活中的两种行为决策方式所代表的核心规律区别开了。直接基于综合知觉优势响应条件而产生的语言和行为都应该是非理性表现;而基于概念所包含的人类共同理性规则产生的逻辑判断和行为都是理性表现。

2008年加注:人类非理性言行产生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无感觉无意识而侵入人脑生化记忆的特殊响应条件也常常融合在心理状态的对外表现中;对某一种理性规则和理性概念的偏执、迷信和狂热也常常渗透在人脑自发的对外响应状态中,或者,可以经常与综合知觉发生自动链接响应。对这些相比“感性认识”更为复杂且有较大差别的特殊的非理性表现,我们判断:无论是有概念的直觉响应还无概念的对外响应,它们均属于“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被融入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中可自发对外响应的直觉条件。一些理性概念被融入人的综合知觉转为非理性对外表现,此种变化与社会情境有关,与人的生涯和职业习惯有关,也与人脑对某一种“理性规则”的痴迷程度、依赖程度甚至崇拜程度有关。其初始表现,都类似于非理性直觉响应状态。)

人类的理性判断规则不少是建立在非理性语言响应(理性萌芽)基础上的。理性规则产生和起源的基本路线之一是:感官感觉受到外界强信息刺激→而发出无固定含义的声音响应(比如:好酷啊!)→无固定含义的声音逐步演变成有固定含义的声音(语言)→经过科学方法提炼或为人们约定俗成或被主动定制为有共性判断规则的概念。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