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与脾胃


                                                       伤筋与脾胃

 

自东垣创补土学说以来,补益后天脾胃在内科疾患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但调补脾胃治疗伤筋疾病,却未见论及。笔者在应用推拿治疗伤筋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兼顾调补脾胃,获得显著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脾胃学说在伤筋脏腑病机中的地位
    伤筋虽病在外,但与五脏皆有关,而以肝肾较为密切。“肝主筋”,“肾主骨”,筋附于骨,肝肾同源。然肝主筋与其藏血功能密切相关。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筋肉得到充分濡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失荣养则成为伤筋疾患的内因。肾主骨生髓,与其藏精功能极为密切,《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 背痛而胫竣”,肾精亏乏,髓液空虚,往往为许多慢性劳损之根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肾之精血皆源于脾胃,脾胃健旺,血液充盈,则肝有所藏,先天之精亦得到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肝肾充足,自然筋骨劲强。脾胃失常,肝肾失充,筋骨失养则易受损伤。脾主肌肉,本身对肢体运动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脏腑病机中脾占有重要地位。
2  脾胃学说在伤筋气血病机中的地位
    人体的气血相辅而行,循环全身,周流不息,在急骤暴力的作用下,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曰:“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在外力作用下,血溢脉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往往为急性伤筋的病理因素。“气血旺则外邪不能感,气血衰则内正不能拒”,筋肉的正常生理活动赖气之温煦,血之濡养,气血虚弱,筋肉失养,则痿废不用;失养则虚,虚则不耐疲劳,易为劳力所伤;虚则不能拒邪,易受风寒湿之侵袭,气血衰弱常为慢性伤筋之根本内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共为气血系列化之源,对气生成有重要作用,脾主运化,营运气血,脾主统血,可保证气血正常运行,循环流动,既可改善血液运行的迟缓,又可防止血溢脉外,还可促进离经之血的吸收,防止血淤,改善瘀血,“血为气之母”,血运流畅,气自畅通。因此,不论对伤筋气血虚弱“不荣”之虚证,还是气滞血淤“不通”之实证,脾胃健运皆有重要意义。
此外,津液对关节、筋膜、肌腱等也有濡养作用。津液亏虚失养为伤筋之内因。伤筋后也存在津液代谢失调,水湿停聚的病理变化,出现组织水肿,关节积液等症。津血同源,脾胃对体内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也有着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在未病时能化生津液,濡润筋肌,既病则运化水湿,消除水肿等症。
3  调节补脾胃对治疗伤筋有重要作用
    脾胃在伤筋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中都有重要地位,因此,调补脾胃对伤筋的治疗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杂病源流犀?跌仆闪挫源流》云:“虽受跌仆闪挫者,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气既滞,血既淤,其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说明伤筋在推拿治疗时,既需要疏通血脉,理气活血,但也需调理脏腑,应主要是脾胃。脾胃健旺则气血旺盛,津液同流,筋骨得养,则不易受伤。受伤之后,调补脾胃也易恢复,使病后瘀血湿浊之邪易化,疼痛肿满则消;气血不足之虚证可补,痿软失用自除,对其虚实诸病机皆可缓解。
    调补脾胃的方法是:按揉或一指禅推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1~2 min,摩腹,振腹部,提脊5~7遍,根据病情选用。伤筋局部仍以推拿常规手法治疗。以该法用于临床,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4  验案举例
    田某、男、57岁,干部。1998年3月2日就诊。主诉:右肩部疼痛,上肢难举4个月。自述四月前开始感觉右肩部酸痛不舒,夜间或受凉时加重,活动有障碍,不能做后伸,外展等动作,CT检查:肩部软组织密度增高,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漏肩风。曾在某市医院推拿治疗1月余,无明显减轻。检查发现除右肩疼痛外,其后伸20°、外展45°、前屈功能好。应用肩部分筋、放松等手法治疗,同时加摩腹,捏脊,按揉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并嘱其多作抬举动作。1次/d,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肩部疼痛基本消失,微感酸困,肩部活动基本恢复,上举接近180°,又巩固治疗一疗程而愈。
    按:漏肩风多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失所养,兼劳作损伤,风寒湿邪侵袭等,导致血不荣筋或淤血内阻,脉络不通而成病。该患者虽经推拿治疗,但只注重了局部脉络之不通,而忽视了气血之不足,肝肾之亏虚,故虽治而无功。笔者在治疗时,除予局部治疗疏经络、行气血,更注重于调理脾胃,使气血化生有源,肝肾充足,筋骨得养,而且又能通运血脉,邪去有路故收效显著。
综上所述,调补脾胃与伤筋的推拿治疗有密切的关系,是推拿治疗伤筋从内起效的根本所在,突出了中医学治疗疾病标本兼顾的一个重要原则,值得推广应用。

 

 

中医真传

气口九道脉(中医真传)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尿,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 痹身体强。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经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痒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