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共好的力量


    共好是“共同爱好”的简称。共好在粘合我们人际关系中表现得非常的强有力。我的父亲经常出现在我平时的遐想里,因为他是我生活快乐曾经的源泉,这个源泉就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共好——一起喜欢弄很好吃的东西,弄得精致,而且讲究怎么弄法;看连环画,而且可以持续不断地一气看完,再找新的看,没有新的还可以把旧的反复地看,我们都懂得即使旧的连环画,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看出不同的味道来;我们都喜欢吹牛聊天,知道博闻强记并且与人分享的价值;然后,我们都喜欢下水捞鱼摸虾,每次我回家看到老家的宅沟,就想起父亲生前与我们一起在沟里踩蚌的景象,我的踩蚌样子像极了我父亲。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共好是我的父亲培养我的,但是我似乎也没有记得我父亲怎么样地强制地教育我,这些爱好就是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学习到的:爸爸做菜我烧火,爸爸看连环画我跟看,爸爸下河我跟屁,爸爸吹牛我旁听。在我父亲做过的很多其他事情里面,我发现他所有做的这些事情和他经常旅行有关,我觉得他的旅行是我们爱好得以满足的条件,所以我也喜欢上了父亲喜欢的旅行。后来我进一步发现,那些与我共享爸爸的共好的兄弟与我的自然感情会更加亲近一些,比如我三哥就很爱美食,而我的六哥就更爱旅行,二哥在聊天话题能力上更胜一筹。

    甘道阳曾经是《头脑风暴》粉丝团的朋友,现在是我的同事,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节目粉丝团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一群人,他们是一个节目的共好者,是对于那个主题、风格与模式的喜好,而我恰恰是他们的共好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个共好团体友好而理性。我在想象,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有自然的共好,就会有共享的话题与乐趣;而同样的道理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内,在我们的朋友之间、在我们的男女朋友之间、在我们的同事之间如果有更多的共好,那么我们的情感与交往基础就会大大改变。有一位我的大学生后辈在我的要求下读布兰佳等所写的《共好》这本书,他读了以后说,共好真的很重要。是的,我们很多时候想统一人的思想、让大家有一致的行动模式,其实这个是很难实现的,而真正能够构成和谐一致行动的是树立共好。

    有一位我的早期的同事、现在致力于推动“亲子共读运动”,其核心是推动大人和小孩从小一起读书一直到长大也能分享各自的好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共好策略。在前几天上海图书馆的市民讲座中分享九零后的话题的时候。我也特别强调了九零后家长要与下一代沟通应该注意培养与孩子的共好,而且时势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如果说在我小时候的时代共好的源头主要是我父亲设定的,那么今天富于收集信息的80后与90后已经能够担当积极的共好源头角色,也就是说爸爸妈妈也许要学习与培养孩子们喜好的东西。有了共好就有了对话的基础。

    我和我的管理团队的同事们在前进策略推动“好书共读快读”活动,我们在年底前要一起读完100本书,正像我的同事赵玉蜂先生多感叹的那样“不容易啊”,但是在我们的不容易中可以确立出我们这个组织的新的见识与获得新知的能力。今天,我在零点有共同喜好研究、特别是用创新方法研究的同事;我在粉丝团有共同喜好这个节目的朋友,甚至经常在外面遇到很多喜欢这个节目的大朋友与小朋友;在博客的时间里我遇到很多喜欢博的朋友;在校园里遇到很多喜欢学习的朋友;在国外遇到很多中国的朋友;在业余时间还有很多喜欢到其他国家与奇特之地旅行的朋友。共好让我扩大了自我,增广了我的见识与行动能力,共好也让我们朋友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话语、共同趣味与共同的成就感。

    共好如此重要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培养可能的共好:我们需要积极地探索可能的新知与新能,开放我们的圈子接纳更多的朋友,也在我们新的尝试与探索中用共好寻找伙伴与朋友,建立更多的基于共好的圈子,并有意识地探索与开发新的共好。如此,我们也许就能找到一个具有操作价值的转换,就是我们一向觉得重要而又很虚空的文化——家庭文化、朋友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就为一个新的共好模式所替代,也就是说,说到底这些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就是在这类成员之间挖掘、培养、维护、提升、拓展、丰富、提升共好的一种成果,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实践。

 

 

昨日场景:与鲁育宗等兄吹牛喝茶。下午主持中国工业博览会主题论坛,参加者有成思危、朱焘等。

 

今日小诗:

夜休

 

水蓬头开着,

一天一度的轻松,

就像一个约定,

他们喷洒我接着。

电视节目换来换去,

观看是一种心不在焉。

有一些小秘密,

在沙发上碾来碾去。

窗帘把星星和寒秋隔开,

被窝里开始暖和,

默黑成了眼罩,

一宿好像瞬间的车程。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虾米清汤

切鲜笋、豆腐成小粒。无油,用矿泉水一瓶,中火煮开,放入笋腐粒,煮五分钟。鲜活小虾一两去须放入煮三分钟。放盐酌量,并香葱末。出锅盛小碗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