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投胎(一)此女只应天上有


“好人呐”,如果你听见谁在这样评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被评价人基本上会是一个悲剧性人生和黯然的结局。比如说,前天北风和我说起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做出一个向互联网全面转型的重大调整时,我心里,就哗啦啦响起“好人呐”的叹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下称《箴言报》)的转型包括三项措施:停止出版纸质版的日报,将主要的编采力量和资源投放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发行纸质版周刊,定价为3.5美元一册,全年订阅为89美元。而现在订阅每日印刷版的报纸全年需219美元。;每日向读者投送邮件新闻。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新闻稿的导语中说自己是全美第一家由日报形态转向在线出版形态的全国性报纸。

我理解这个转型,是“圣女投胎”。

在美国五光十色的报纸生死簿上,《箴言报》绝对是一个圣女。低调、冷静、克制、自省,衣着朴素、目光低垂。1908年,不堪普利策《世界日报》持续攻击的Mary Baker Eddy夫人创办《箴言报》。在谣言和污水中诞生的《箴言报》在报头印下“不伤害任何人,并帮助所有人”的办报原则和精神信条,直到今天。

迥异于绝大多数美国报纸,《箴言报》在创刊的100年间,一直保持着严肃的办报原则和高质量的编采水平。暴力和色情报道在《箴言报》上基本绝迹,偶尔出现的犯罪报道和灾难报道,《箴言报》也会自觉禁绝细节渲染和铺陈。上世纪80年代,《箴言报》作为“解释性新闻”的首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屡获殊荣,其国际新闻报道为人称颂,其总编3次当选全美报业最高荣誉的“全美编辑人协会”主席职务,其报道更是拿下7次普利策新闻奖(讽刺啊!)。

不仅在内容建设上保持着高品质的追求,《箴言报》在经营业务上的洁癖更让人惊诧(注意!我没有用尊敬——因为我不赞同)。《箴言报》绝少接受烟、酒、专利药品和咖啡广告(带兴奋剂?),甚至连诉诸享乐的旅游、奢侈品、旅馆广告都在排斥之列。当办报原则上的严格自律拓展到经营业务上的禁欲导向,在世界报业也属罕见!相形之下,看我们的杂志美女香车,名表皮草,不仅让人有天上人间两阻隔的惊叹!

这样一张苦修的,甚至自虐的报纸,可以赢得市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