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世行的报告点明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
一是国际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中国出口增长将呈弱势。世行预测,中国年出口增速将从11.3%降至3.5%,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为负的1个百分点。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出口行业,其增长将在多年来首次落后于整体经济。
二是国内因素,2008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下降的速度日益加快,市场对房价进一步走弱的预期、对总体经济的担忧以及中国股市的下跌,进一步加深了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目前接近于零增长的状态,这势必带来上游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建筑业的生产下滑。
其次是我所要表达的国内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是市场贸易因素:今年9月以来,随着CPI和PPI的回落以及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名义GDP增速自3季度开始出现回落,并将继续减速。企业层面的数据显示企业在普遍地收缩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这些情况暗示实体经济对于流动性的需求也将开始减速。在此背景下,流动性的供需平衡很可能已经开始转变。从基本面因素看,经济下降和企业盈利面临压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能够、以及何时能够实现经济局面的稳定。这当然与经济的基本状况以及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能力密切相关。
针对上述风险,中国政府近期已经出台了一些列应对政策,央行26日采取激进政策措施,宣布了1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降息,以预防中国这个全球第四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如大幅提高出口退税,减缓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步伐,同时对房地产交易税收实施减免,同时鼓励银行出台住房按揭的利率优惠,放宽对贷款条件的要求。然而,这些尚不足以抵消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负面因素。
实际我认为在没有太多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出口退税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大面积提升出口退税率力求大幅刺激出口,中国现有的外汇目前是个灾难,中国最不需要的就是再增加外汇。而且从另一方面讲,实行出口退税实质上是在间接补贴外国消费者,中国很多穷苦的劳工不但低工资,而且还要掏出腰包来帮助富裕国家的居民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尽管亚洲企业也开发了部分中东市场,但是根据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定义,日本已经尾随德国,正式陷入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幅度,看起来也将超出此前预期。这些经济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依赖出口来维持经济运转,而国内消费者都不愿消费。尽管中国政z府负债较少,也出台大手笔的财政刺激。但是,上周宣布的方案未能顾及最需要刺激之处。而更多的人士认为只有在对国家提供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感到放心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才敢开始花钱。
四是货币政策因素:
尽管取消贷款额度管理,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前景的暗淡,许多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已更加谨慎,对风险的控制会更严格,因此不会像去年那样大胆地放贷。其次,同样由于需求的减弱和投资者信心的降低,许多企业在短期内已不准备再上新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对长期贷款的需求增长也会放缓。因为我们认为贷款需求已经变弱,即便存在贷款额度管理,这些额度也不会被用光,因此取消与否并无太大差别。
张平首次提供了将如何使用资金的具体安排,指出两年内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60亿美元)投资中,近四分之三将会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他表示,1.8万亿元人民币将会用于铁路、公路和机场,还有1万亿将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今年5月份遭遇地震的四川省。约有3700亿元人民币将被用于农村发展,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和教育。
这与我的上一篇文章估计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4万亿分解的数字说出有多少是和投资,有多少和消费,有多少是和金融有关的具体构成。虽然你可以说这4万亿中消费比例还不够,而且对基础设施项目太多会造成资源浪费,是否能真正带动起社会资金的信心等问题表示担忧。甚至,你也建议要看到福利社会讨论的问题,就是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采取的派放现金的方式。但是无疑现在的政策相比以前也是一种进步。
五是社会稳定因素:
8%长期被官方视为中国GDP增长的“底线”水平。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亿万人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出口行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一直是中国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在他发表该评论的前一天,中国最大的出口中心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表示,今年以来深圳共有682家工厂关闭或停产,使5万人下岗。10月份的工业产值增加了8.2%,创下7年来的新低,建筑投资、税收收入和电力需求的大幅下滑已经助长了市场的猜想,即中国经济可能正在更快冷却。
同时网友表示:“实际上我们这些处于中国珠三角的企业却是最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已经大幅度下滑,比去年已经下滑不少于40%,50%的台商离开广东,外国客人来访业务大幅减少超过40%,员工提早回家过年,工厂大量倒闭,比政府公告数据多四倍以上。”
2007年以来,珠三角企业倒闭风潮愈演愈烈,再加上新增的企业倒闭所带来的,以及每年450万的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这些都是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潜在因素。
未来市场仍然风云变幻
2008: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是最艰难的一年,他甚至用了深表忧虑这样的词,实际也证实了2008的灾难接踵而至。现在该不该买房?现在的股市还能进吗?物价还会再涨吗?进入2008年以后,这样的疑问就不绝于耳。作为经济生活中几件大事,这些问题被一再提及并不足为奇,但是,随着答案的版本越来越多,提问者反而觉得距离真相越来越远了。而且疑问和关切越来越多:
比如2-3年内,很多专家认为经济的稳定和恢复将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情况,现实情况是尽管这一市场目前的情况仍然在恶化,但足够力度的降息以及经济的自然增长有望使得这一市场在财政政策的支持力量弱化之前完成调整。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问题,经济调整的完成需要全面清除本轮扩张过程中所形成的过剩,并实现出口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等的必要转型,这也许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并存在许多的未知因素。
但中国目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压力、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追赶空间、以及过去三十年的历史经验所显示的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精神等都使得我们对于经济的长期调整和增长前景抱有合理的信心-―应该承认这并非基于严密的经济逻辑,而是更多基于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信仰。
毫无疑问,正如过去一年发生的情况所显示的那样,市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至少包括:经济政策方面的可能失误(例如降息速度太慢)、商业银行的惜贷(假如明年初爆发了大规模的坏帐)、资本流动的大规模逆转、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例如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萧条,或主要金融市场进一步大幅度下跌)、仍然存在的“大小非”减持压力、以及企业和银行部门未知的各种脆弱性等。
而且,现阶段欧美市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中国可能是国际游资的避难所,可一旦世界经济形势稳定下来,局面就会骤然不同:“鼠标现象”使得内需不振,同样“鼠标现象”也会使得资本向更高的利润流动,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国际游资会瞬间转移到欧美,直接给中国带来新的、更大的金融危机,甚至美国今天的局面将在中国未来重演……。
如果说普通民众只是对现状感到有些困惑和无助的话,那么发生在中国制造业身上的变化则明显带有悲壮的色彩。2007年以来,珠三角企业倒闭风潮给作为制造业的中国经济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
其实民众和企业的遭遇二者并无本质区别。我们甚至已经对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耳熟能详,但问题在于,我们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出结尾。我们己经意识到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我们无法知道,这种改变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何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