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我们发现“瞒报”这个字眼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还是重大矿难等等,瞒报这一恶劣行为都贯穿其中。瞒报,在充斥着媒体版面的同时,也在刺痛着国人的神经,拷问着体制的弊端。(2008年12月9日人民网转自《半月谈》)
都说安全问题无小事,因为它直接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可是每每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同时,总是有些地方官员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当回事,“瞒报”、“漏报”、“不报”,仿佛在他们的心中,死一两个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报了说不定自己的“乌纱帽”就没了,因此官场“瞒报”成了一种通病,成了一种“门派”。《半月谈》的文章还概括了一系列瞒报事件的特点,一是瞒报不再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体行为,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和网络化;二是在事故发生后,瞒报成为一些官员的习惯性思维和下意识选择;三是瞒报心态呈现扩大化趋势。众所周知,门要想关得严实,必须要有门闩。那么官场“瞒报门”的门闩又在哪里呢?
事故发生了,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第一反应应该是采取积极态度,迅速采取措施,有效解决问题,但是情况往往不是如此,多数情况下是能捂则捂,能瞒则瞒,能私了则私了。这种一心“捂盖子”的背后,首当其冲的是利益驱动。都说商人老板的最大追求是利润、利益,所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钱来“封口”,而且是越少报越好。而对于官员来说,虽然从法律上或道义上来说,都应该实事求是地有一报一、有二报二,可是如果报多了,问题严重了,说不定自己的“乌纱帽”难保,就连自己插在企业、矿井中的“干股”、“红利”都将泡汤,所以,为了个人的前程和一己私利,只能“瞒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只要矿山不被查封,所有损失的费用几天就可以收回。
其实,“瞒报门”不单单是在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才有,哪怕就是在平时,在一些官员的潜意识或习惯思维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只不过说法不同罢了。“报喜不报忧”是“瞒报门”的化身或另一种表现。当然,“瞒报”也罢,“报喜不报忧”也罢,都是源于官员的政绩冲动。一些官员为了个人政绩,为了个人前程,向来是不愿意主动往自己脸上扣“屎盆子”的,尽管我党一再强调要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但是,一些官员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求、就务,而对自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就不求、不务。官员有了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也只能是“瞒报门”的牺牲品或奢侈品了。
在一些官员的眼中,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权力的象征或特权的化身。于是,他们可以想干嘛,就干嘛,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一把手”,那就是“一人说了算”、“一言堂”,于是“一把手”说不报,就坚决不能报;对于“副职”那也是能用多少权力就用多少权力,而且一定要用到“淋漓尽致”,于是“中梗阻”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官场上的大小官员都有一套“玩弄权术”的技巧或伎俩,因此,“潜规则”代替了“显规则”,“瞒报门”替代了“求是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特权舞动的结果。即便一些不知“好歹”的媒体记者将事件曝光了,将大门打开了,但是因为领导有特权,还可能全城搜索、全国缉拿,迅速将事件“摆平”,特权舞动,一切公平正义、客观公正,都有可能受伤。
“瞒报门”事件频繁发生,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门闩,那就是体制推动,或者说一些体制上的弊端、软肋在“瞒报门”问题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员之所以能在利益驱动、政绩冲动、特权舞动下,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与外部环境或土壤的“宽松”有着很重要、很直接的关系。比如,官员监管不力、领导不力,按理都应该严惩不贷,可是常常在“人情”、“人为”因素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制裁瞒报的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对那些瞒报者,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才使他们有一种侥幸心理。再比如,我们经常讲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是在“一把手”负责制的大环境下,权力的监督怎么“硬”得起来,等等,这些体制或制度设计上的深层次的影响,使得官场“瞒报”还是会屡屡得逞。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找准穴位,才能手到病消。同样,杜绝“瞒报门”,也必须摸清门闩所在的位置,并一一抽出,才能使公开的大门常打开,幸福的大门永敞开。只要利益驱动、政绩冲动、特权舞动、体制推动等因素还存在,“瞒报门”就很难打开、很难清除。
相关新闻:
撕开官场“瞒报”黑幕
官场“瞒报门”的门闩在哪里?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