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收到不少文学界朋友赠送的新书,我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我有一个书柜,专门置放朋友们的签名本。有时站在书架前,看着作者的名字和他们别出心裁起的书名,就仿佛见到了朋友的音容笑貌。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人是书的创作者,书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风云社会变化太大了,很多东西转眼即逝,金钱、房屋、职务等等,都是社会流通的东西,你无法永久占有。但写着你的名字的著作,则属于你个人的财产,会永恒地存在下去,谁也拿不走。
所以,每次收到朋友们的新书,我都为他们高兴。尽管现在是商业社会,文学处于低潮时期,但我认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永远值得尊敬。另外,我们也不需要将文学产品与其它商品放在一起来平衡比较,因为文学是少数人的高雅的精神追求、爱好和享受。如今人人都有消闲娱乐的方式,有的喜运动、有的爱钓鱼、有的陶醉打麻将,有的进出歌舞厅,喜欢写作的人则舞文弄墨,这种方式就有价值的多了。
对待每一本新书,我都视为珍贵的礼品。
这种礼品越来越多了,我的那个书柜都快放不下了。
有天,一位朋友来闲聊,说起出版,他叹了一口气:很多书都是假书号。
真的吗?对此事我曾有耳闻,但从未认真思索过。
在网上能查出来的。朋友肯定说。
晚上,我打开电脑,按照朋友的提示,进入“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在首页中部左侧找到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核字验证条框,然后抽出一些朋友的赠书,翻开版权页,将书上的CIP数据核字号输进去,再输入验证码,最后点击验证,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些书号是虚假的,有些是套号,既别的书已经用过。
严格说,这些书系非法出版物。
书上印的出版单位有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等等,名头还不小。
我的心情立即沉重下来。因为它们的创作者,是我一些很好的朋友。
这几年,出书成风,出书也容易多了,当然还是形势所迫,因为评职称要书,评奖要书,加入协会要书,显示个人的才华要书,总结自己的成绩要书。但在出版社买一个正式书号,随便都在2万元上下,比1000册书的印刷费都贵,大多数人承受不了。于是就有一些书商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公司乘机浑水摸鱼,他们在出版社搞一个书号,然后在这个号后边挂上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甚至一个书号用了上百次的现象都有。据说还有出版社内部的人也干这种事,明着给你说,这是正式书号,但在网上查不出来。
可悲的是我这些作家朋友,交了三千到五千的书号费,结果印制了一本非法出版物。
写到这里,我犹豫起来,如果有国家的执法部门来追查这些假书号,朋友们的位置将会很尴尬,职称是否重评,获奖是否撤销等等,后果也不堪设想。
但让那些弄虚作假的文化商人继续横行下去,让更多的文友继续受骗上当,我也于心不忍。
唉,忧伤的假书号,到底怎么办?
200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