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人口红利”这一名词非常流行。个人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有工作能力的人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比较高,需要扶养的人口占比相对比较低,则社会扶养成本低,劳动者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企业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获得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整个国家的经济有一个高速发展的基础。总之,人口红利只不过拥有了低工资这一低级的优势。
人口红利的说法一来到世间,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说法。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是不管一个国家某一段时期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比例有多高,他们显然不是永远年青的,他们都将老去。所以一个时期人口红利越多越大,一般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国家老龄化问题越严重。中国的问题更糟糕,在所谓的人口红利的高峰时,经济增长较快时,就没有为未来的社会养老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当时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曾透露,中国养老金缺口为2.5万亿。
二是因人口红利而导致过低的工资,是一种不合理的剥削。对国家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更是一大障碍。中国大多企业选择了利用低劳动成本快速赚钱的道路。但赚的是小钱,利润率非常低,并且越来越难赚钱。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在欧美销售价中,往往只能分得一小部分。因为这种低利润率还能活下去,大多企业都只顾眼前利益,不投入资金长期做研发,创建自己的品牌。当危机以人民币升值、退税率降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爆发时,大量企业的低利润率变成负利润率,利润没了,品牌和技术从来没有过,极端的结果是企业主逃亡后留下愁眉苦脸的供应商和农民工。并且因为低工资,中国的消费始终疲软。投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马,而消费始终是头瘦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中过度剥削了工人,分得了社会生产的大量利润,而工人工资不多。于是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产业工人的购买力相对过剩。参考这一理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造成的低工资不但不是一种优势,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不管怎么说,因为过去的生育高峰及后来的计划生育,中国确实有了人口红利。那么何时会结束呢?
图1 中国15-64岁人口占比
资料来源:CEIC、联合国、中金公司
二者都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在2010-2015年间才到来。
难道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人口红利还能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法宝吗?
个人认为,目前对中国人口红利的计算普遍是错误的。这里沉痛宣告: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已经到来。
王智勇与中金公司的判断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王智勇对拐点时点的判断有两上假设,即按女性劳动年龄的结束早于男性5年,及不分性别,统一于64岁结束。但还是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人65岁才退休吗?15-64岁年龄为劳动年龄,主要参考的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标准:1935年美国制定的社会保障法案规定,65岁是正规的退休年龄。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社会保障法修正案,把正规的退休年龄自65岁逐渐提高到67岁。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80年代提高到男性60岁,女性56岁。90年代初,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逐渐把退休年龄提高到男性65岁、女性60岁。而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干部为55岁,女性工人为50岁。因此即使不考虑内退、买断工龄等中国特色的提前退休的情况,中国劳动人口的年龄,男性应当降低到59岁,而不是64岁,女性更应当降低到54岁。
这样,按照王智勇的数据及观点(按男性15-64岁而女性为15-59岁这一标准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因中国实际工作年龄59岁时结束,则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在2005年就已经到来。并且,中国在职职工在临近退休时的前几年,普遍不像年轻人一样正常工作,一般是半工半休,等待办理退休手续。实际上这部分人创造的财富应有个折扣,中国人创造财富的年龄应该更早于59岁之前。这样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在2004年或2003年,甚至更早时间就已到来。
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已经达到总人口比例的7%。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可为什么经济领域很少有人提及中国未富先老的客观事实,而“人口红利”的说法却流毒甚广呢?中国难道应该继续在世界分红体系中充当血汗工厂的角色吗?
总之,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到来,“人口红利”的说法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