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1994,第一部大片怎么来的?
——改革30年系列评论之十七
1994年流行词:大片
属于电影院的好时光,在1980年代昙花一现。1993年前,电影仍属计划体制,不仅拍摄有指标,资金也由政府投入。各制片厂只需按政府计划和要求拍片,根本不用考虑票房。由于拍摄、播放体制的落后,好片坏片境遇一样,再卖座的片子时间一到,也会从影院撤下。以前还有团体撑着这块市场,随着人们对包场电影兴趣越来越弱,电影院前也变得门可罗雀。
除了电视普及这个原因外,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录像厅也夺走了大量观众。那时香港或欧美电影,都是通过录像厅进入人们视野的。录像厅火爆之时,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那嘈杂而混浊的武打声、爆炸声。一个个狭窄、阴暗的房间里挤满了人,各种气味混杂一处。正是在这些让人窒息的空间中,很多年轻人完成了对香港和欧美电影的启蒙。
据当时统计,1992年的观众人次,比1982年减少了130亿人次。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体制不得不开始了改革。1993年1月,广电部下发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各制片厂可自行向全国甚至海外的影院推销电影。然而此时电影市场已一片萧条,国产电影已无法挽回流失的观众。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便向电影局提议,可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目的也很冠冕堂皇,用发行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10部大片”。
早在1979年,好莱坞就看好中国电影市场。那年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就来过中国,探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的可行性。但由于好莱坞巨头们坚持利益分成的原则,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电影市场的衰落,让敏锐的好莱坞片商嗅到了商机。当时华纳兄弟公司的反应最快,立刻组团来北京谈判,向中影再次提出进口大片分账的建议。多轮谈判,双方终于在1994年9月达成协议,分账比例确定为: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华纳公司的《亡命天涯》因为内容不涉及任何敏感问题,票房与口碑也不错,于是有幸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57家电影院率先公映。好莱坞从此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旅。
这对中国影迷来说,当然是个喜讯。11月12日,北京各影院突然涌来了大量的人群,这是多年罕见的景象。据说那天只有零下3度,大家戴着帽子、裹着棉衣,在凛冽的寒风中排起了队。该片以2500万元的票房佳绩,创造了大片在中国的第一个消费奇迹。各影院很久没遇过这种情况了,一下子大家有点措手不及。
《亡命天涯》果然取得了巨大成功。影片让中国观众首次见识了大规模特技镜头,当片中主人公乘坐的囚车与火车相撞时,大部分观众都下意识地抓牢了扶手。囚车冲出路基,不停翻滚,主人公在囚车与火车碰撞前一刹那逃离,金属撕裂声、爆炸声,烈火浓烟扑而来……一时间,让看惯了国产片的观众们目瞪口呆。在好莱坞,这种特技也属首创,动用了16台摄像机,损失了一辆火车和汽车,耗资150万美元。仅是这一组镜头,已让当年的观众感到值得了。
《亡命天涯》拉开了大片时代的序幕。大片也成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从那以后,那些由大导演、大影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的电影,便被称作了大片。然而那个时代是属于好莱坞的,直到十年以后的2004年,国产大片才第一次真正击败了好莱坞。
1994年备忘:
超市:1986年,北京中关村地区出现过小型超市。虽然来看的人多,但由于价格比国营商店贵,买的人极少。很快中国的第一家超市就消失了。直到1994年的12月26日,北京第一家规范的超市才真正诞生,它就是物美的翠微店。店面是一家废弃的印刷厂,货架也是用简陋的三角铁拼焊的。开业后因价格比商场便宜到20%,连房山、延庆、通州的人都赶来购物,可用抢购来形容当时火爆的场面,顾客走在里面,都看不到自己的脚面。当时广告语也很有趣:购物到物美,工资长一级。据很多人描述,第一次走进超市看到开架商品,感觉就像做贼一样。
哈日:哈日一词这一年从台湾传至内地,此词源自哈日杏子的哈日族漫画。“哈”在台湾话里,有希望之意。台湾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文化在此地本就有根基。由于国民党一直限制日本文化,使台湾老人都怀有一种“错置的乡愁”。哈日开始主要在内地的70后中风行,他们喜欢《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灌篮高手》、《流星花园》等卡通片,喜欢《情书》等日剧,热爱酒井法子、安室柰美惠、木村拓哉等明星。如今,哈日范围除流行文化和服饰外,也包括了日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