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或网络等各类媒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11月20日表示,明年将有610万名大学生毕业,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不仅是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长,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更使大学生雪上加霜,就业已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就业难的持续出现和发展,将引发一个新时代新观念的来临,这个新观念就是:学生及其家长,将从“以应试为中心”的主导观念,转变到“以就业为中心”的主导观念,而“以就业为中心”的背后,将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以创新为主导”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跃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人类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文明,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压力重重,而当一个家庭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抚养一个孩子走向成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时,这个学生就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理想和希望,承载着为家庭创造财富并保持个人发展的道义和责任。
不难想像,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一个大学生、研究生走出校门,仍然不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合适职业时,那不仅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国家竞争力的下降,而且将是一个个家庭生活希望的破灭,这种打击,是十分巨大的。
找不到合适工作,必然引起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深刻反思:学习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学习发展个人能力,发育个人足够的社会竞争力,让自己在社会找到一份职业,找到一个社会角色和位置,才是学习最基本的目的,如果学习不能达到谋职的基本要求,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要受到否定。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加剧和持续,必将催生“以应试为中心”到“以就业为中心”的时代的来临。
大学生就业难,将促使中国教育的深层变革。
大学生就业难突现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了。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理念、方法和体系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教育落后也是社会批评议论最多的社会热点之一。但是,中国教育似乎积重难返,竟然在全社会日益高涨的批评甚至批判之中坚定地保持着“落后的本色”,但我相信,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教育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以扼杀创造力为特色的,迂腐、陈旧、缺乏负责精神的教育,一定会改变。因为,如果这样的教育不改变,我们将不仅培养不出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甚至都培养不出合格的劳动者,培养不出有能力在经济上报答父辈养育之恩的拳拳赤子,到了这样的地步,还有什么样的理由和阻力再阻碍中国教育的真正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也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反思和变革。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用人需求减少,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加,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教育在发展能力方面的固有缺陷,等等。在这些原因之外,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在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深层变革,需要走创新型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一国就业情况是与一国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而一国经济发展又是与一国之经济竞争力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们是世界上民用航空周转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没有能力制造大型客机、货机;中国是全球使用电脑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中国没能在这些电脑中置入几个芯片,也没能安装几套自己的核心系统软件;中国是世界上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发明的药品和制造的先进医疗器械占比很少;……。如果,上述中国用到的关键产品我们都能自己制造,不仅能够制造,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使用我们的高技术产品,那将安排多少学子就业?我们还会面临如此之大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吗?
中国多年来,依靠简单加工产品出口、房地产建设以及粗放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时的繁荣,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就业,但产业“含金量”低,就业的“含金量”注定不会高,也经不起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冲击,产生不了多少高技能岗位。明了就业与产业模式的内在联系,中国高技能岗位严重缺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就业难就不难理解了,“万众一心”奔向公务员考试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大学生就业,为了国家的竞争实力,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中国的教育和产业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任务;而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和学生,也需要转变观念,实现从“以应试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中心”快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