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关从理论到实践——“我的三十年记忆”之十
1987年,是中国改革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的年初,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事由是因一些大学的学生上街游行闹事、提出实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等政治主张引发的。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搞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运动,由于历史的缘故,我们运用政治运动来实现一些政治目的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代价往往是非常惨痛的。客观地说,当初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为了国内安定团结大形势的需要,因为改革开放需要一个这样的环境。很多学生由于思想简单,当时提出了一些并不切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政治主张,激化了国内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反击,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也因此而辞职,但却仍然保留了其政治局常委的职务。这一年召开了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李鹏接任了国务院总理的职务。
这一年的政治运动也波及了许多高层人士,就连我们当初《经济效益报》的总顾问于光远先生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当时正处于发展良性阶段的报社被迫停刊,以致最终夭折。对此,许多人非常不理解,现在想来,我们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真是不容易,要冲破那么多的思想束缚。我们的许多干部太习惯上纲上线搞运动了,一要反对什么、纠正什么,经常是搞极端、一刀切、全盘否定。结果必然形成许多冤假错案,给许多人的政治前途造成致命的伤害,在以后一段时间,有些在反自由化过程中的错误陆续被纠正了,于光远先生的问题也是在被纠正的范围内。然而当时受株连的《经济效益报》却已经没有了重生的可能,因为资格已经被注销、人员已经被遣散或重新安排了工作,因而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扩大化的牺牲品,这个承载了我深厚情感的经济专业报纸永远地成为了一段历史。
我因为到企业工作而有幸提前调离了报社,因而逃过了一劫,但毕竟是那一段的创业元老嘛,报社在自身发展的高潮期“突然死亡”,令我难过了好久。回想起来,在新中国建国以后,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使我们的祖国建设及人民生活受害匪浅啊。好在这次运动之后,我们的国家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于工作重心彻底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政治运动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的确是国人的一大幸事啊。而就我本人而言,由于从报社调到了企业,自然也和政治远离了,这一点也是我个人的一大幸运。因为我是一个很有政治热情的人,在报社那种地方,如果一时把握不住自己,还的确可能出问题。两年后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如果我不是在企业,很可能也会和我的一些朋友那样走背运的。
我来到的这家企业全称为“沈阳物资贸易中心”,是当时为了适应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需要,由国家、省、市三级物资部门共同出资创办的新型物资流通企业。所谓的新型,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它的市场化特色,当时的物资流通基本上还是以计划为主导的,而物贸中心就是在这个计划体制之外开了一个市场的口子,主要从事的是计划外的市场调节活动。二是它的服务功能特色,当时的物贸大厦是沈阳的标志性建筑,21层的大厦,宏伟气派,曾经被沈阳电视台用作台标,二万多平米的面积使其具有了各种贸易活动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东北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三是它的管理体制,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机构完全依照市场服务的需要而设置,由于谁也不知道市场的需要究竟是怎样的,因此其机构变动非常频繁,客观地要求那里的员工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些特色在现在看来当然不算什么了,但在当时来说,的确是需要很大的改革魄力才能实现的。
我来到这家企业后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据我对企业实际状况的认知,以及我对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理解,组建了该企业的公共关系部,我作为外聘的人才被直接任命为该部主任,是当时企业中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这是当时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第一个企业公关部,也是沈阳地区除酒店业之外的第一个企业公关部,当时的象征意义甚至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记得公关部的组建之初,首先是把企业宣传的工作职能承担了起来,围绕着当时的老总提出的“三感、三业”的企业精神开展工作。所谓的“三感”就是要让企业员工树立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压力感,“三业”就是要帮助员工树立“创业、爱业、敬业”的企业主人精神。这些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框架嘛。当时我的公关部人员结构具有很强的宣传职能色彩,有一名编辑、一名秘书、一名录像、一名摄像兼电工。我们当时的主要工作一是创办了一份企业内刊“爱业之窗”,那时企业有两台原装的美国ibm微机,当时的版面是用微机打出文字之后,用手工粘贴成版后复印成小报的,每期100份,发到企业各个基层办公室和员工手中。再有就是将企业的改革举措和实践经验整理出来,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发布会、联谊会等,与新闻媒体建立紧密联系,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致力于塑造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那是一段紧张、充实、富于挑战和创新精神的日子,我这个记者出身的人,在企业的公关实践中很快找到了职业的感觉,进入了良好的职业状态。我以往练就的文字能力、编辑功底、语言技能、新闻界的人脉关系等,都有效地派上了用场。由于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基本没有适应的过程,因此也得到领导的认同和肯定。我这人的特点之一是总不安于现状,想法多,但每次只要和领导提出,都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这种工作的感觉的确很爽。这期间有个小插曲,公关部成立后,其职能与企业原有的办公室有些重复,老总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就把办公室撤了,将其职能分散到其他部门去了,同上级机关的联系则由我们公关部承担。很快这种变化招来了上级机关的不满和非议,当时的省物资局通知事情找不到我们的办公室了,也许他们觉得直接和公关部联系有失身份吧。考虑到机关同志的感受,老总和我商量恢复办公室,和公关部实行两个牌子、一套机构,由我兼任办公室主任。这种安排我尽管觉得有些不够专业,但为了给领导分忧,就应了下来,说起来,这也是中国国情的具体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