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6日,世界第二富翁巴菲特宣布将自己85%的身家捐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立的基金会。这笔约370亿美元的捐款使盖茨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那么,他们是怎样管理和运营的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基金会像公司,赚钱捐款两不误。
首先从领导者层面上看。三大理事,而不是慈善专家。盖茨基金会的正式全名是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致力于四个方面的权益:全球卫生保健、教育、图书馆公用计算设备、以及给予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弱势儿童和家庭的支持。在抵抗艾滋病方面,盖茨基金会捐款不少,在印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盖茨夫妇还曾亲临印度访问。基金会的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目前的员工有240多人,巴菲特捐款之后,基金会的员工很快就要翻番。
虽然盖茨基金会属于非赢利组织,但其管理模式和商业公司颇有几分相似。基金会理事会(类似于商业公司的董事会)有三名理事,分别是盖茨、梅林达和盖茨的父亲老盖茨,他们是领导基金会运作的三架马车。除了盖茨夫妇之外,律师出身的老盖茨对慈善事业其实也相当热心。1994年盖茨成立第一个基金会时,领导工作其实是由老盖茨来完成的。
在理事会下面设有CEO,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现任CEO是帕蒂·斯通斯福,此人在进入基金会之前也是盖茨的老部下,在微软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从工作人员角度看。所有的工作人员既懂得捐款又懂得赚钱。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基金会的多数工作人员也不是什么专业慈善家。
对于这样的人员构成,曾经有媒体进行过批评,认为基金会应该招募更多懂行的专家。但盖茨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基金会最主要的功能其实是一个召集人的角色,其目标是找到最好的人和最好的项目,至于项目具体怎么执行、善款具体怎么花则并不是基金会要操心的。
盖茨这样的基金会管理模式被很多人称为慈善资本主义,也就是基金会的运作和商业公司差不多,启用的职业经理人,只要这些人在基金会的资助宗旨下找到好的项目和好的专业慈善机构就可以了,至于这些善款该怎么花,那就是专业慈善机构的事情了。比如说著名的专业慈善机构凯尔国际(CARE)就得到过盖茨基金会上千万美元的资助。
欧美国家普遍认为,虽然慈善基金会不以赢利为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慈善基金会就不能赚钱。相反,慈善基金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赚钱,不能坐吃山空。因此,基金会中还有一些工作人员要懂得投资。2004年盖茨基金会就被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中国股市的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说不定盖茨基金会现在已经持有了多家中国公司的A股股票。
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慈善基金会只有每年将掌管的善款捐出去总额的5%才能享受免税。在接受巴菲特的捐款之前,盖茨基金会2005年的捐款额为13.6亿美元,今年的捐款额将超过30亿美元,一年要捐这么多钱必然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为了把这些钱捐出去,盖茨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很多,有慈善机构,有大学,甚至还与摇滚明星Bono合作。
不光是盖茨基金会,还有很多著名的基金会都是如此,比如诺贝尔奖提供奖金的诺贝尔基金会也是如此,甚至有传言一度称该基金会曾投资军火公司获利(要知道该基金会每年还要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提供巨额奖金,它必须拥有巨额财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金会是不能够赚钱的,但如果像笔者亲历的基金会那样,借鉴国外慈善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方法,在自己不盈利的前提下,帮助捐助者带来额外的利润,从而使之具有持续的捐献力,这肯定有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捐献者(大多是企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