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国创造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精神财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30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充分发展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禁又想起了邓公的“猫论”:“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我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猫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人们不会忘记,就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一种“姓资”“姓社”的争论拦在了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世界上并没有谁为我们的前行制作了标准的模版,是什么使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继续向改革开放的路奋勇迈进?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前途,从而坚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信心。如果我们不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地正视我们的改革开放的实际,并从中找出我们奋进的正确路子,我们改革开放的“春天故事”决不可能演绎得今天这么完美,甚至可能钻在“姓资”“姓社”争论的死胡同里,最终因此半途而废。
不错,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能只看经济数据,不能只单纯地看GDP。这里其实就存在一个如何理解“鼠”的问题。猫所抓之鼠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是偷人食物、损人器物、传人疾病的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而且抓鼠又是猫通过抓鼠实现“自食其力”、营养自身以及培养勤劳品格、锻炼其筋骨、增强其活力的重要途径,与人工灭鼠相比,它还是一种纯生态灭鼠。可以这样说,猫的原本价值最主要就体现于抓鼠上。既然这样,我们看改革开放的成效当然不能只单纯地看GDP数据,不能为了这个GDP而寅吃卯粮,更不能为了这个GDP而剜肉补疮,无视生态,漠视可持续性,不能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也不能出现口袋殷实了,脑袋空乏了;经济壮实了,精神道德坍塌了。其实,关于改革开放成效这个“鼠”的概念,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早已作了明确的圈定:“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今天,“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又为我们的改革开放行为准则作了更加深入的规定。重温“猫论”,让我们更加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念。
因此,正确理解邓公的“猫论”,我们便能更好地辨别真假改革。判定一只猫是否好猫,不能看它是黑的还是白的,也不能看它抓鼠的动作是不是花俏,是不是好看,而应该看它是不是真抓“鼠”,抓的是不是真“老鼠”。相反,对那些把家鱼家鸡之类当“鼠”来抓的猫,不仅不能视为“好猫”,还应该痛加惩处,甚至开除它的“家籍”。改革开放也不是个百物框,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更不是某些人用以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幌子、借口和工具。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是不是真的搞改革开放,关键看他干的是不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是不是真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原则。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这里面所干的不仅无好处可言,不能为人民谋幸福,而且弊大于利,我们还改革开放干什么?
我们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的“猫论”,因为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无谓的空谈和无谓的争议;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于我们事业中,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而不是你争我夺,也不是你打你的锣我打我的鼓;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改革开放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剜肉补疮,更不是某些人那种举改革开放之名,行谋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