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把“爱巢”筑在重庆歌乐山


  编者按:

  解放思想,突破“内战思维”,将一场惊天动地的“法会”,把蒋介石及四大元老巧妙地与华岩寺连接起来,演绎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故事,凸显出一个真实的蒋介石。这便是重庆作家李哲良推出的新著《蒋介石与华岩寺》,正如著名评论家蓝锡麟说的“煞是引人欲知究竟”。

  笔者者将书中精彩片断加以缩写,现陆续选登如下,以飨读者。

  

  蒋介石与宋美龄首次“感情危机”的真正原因(上)

  当历史赋予伟人们的重大使命时,通常都不可能再赋予他们一个完美的道德标杆。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伟人愁上天香楼”。

  因为所谓伟人,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既是人,就有人的属性。比如孔子,他是圣人,但同样离不开女人。只不过他的高招是,即便泡了妞,也能保住“圣人”的光环,不掉价。不像今日之娱乐明星,一旦出轨,绯闻就铺天盖地,被狗仔队追得鸡飞狗跳,脸上无光。当然也有一些明星不顾脸面而有意恶搞的。这叫借丑增光,以丑为美。但成不了气候,当不了伟人。

  平心而论,应当说一生大起大落、大功大过的蒋介石,姑且不说他是不是“民族英雄”,但说他也是一代伟人,恐怕也不为过份吧?当然,在男女婚恋方面他也未能免俗。年轻时拈花惹草、阅尽人间春色自不待说,就是年过半百之后,也时有“绯闻”流传。单是有名有姓的正牌夫人,就有好几位。至于他与陈家姑娘有染,又与张家小姐暗恋的传闻,那就谁也说不清楚了。

  夫人、情人和二奶多了,免不了就有很多麻烦,也很难“打整”对付。蒋介石偏又碰上一个有根有底、有才有貌和有风有度的“皇后”宋美龄。她对“理学”味十足,非常“传统”的老蒋,本来就颇有微词。如江青视老毛为“老土”一样,打心眼里就有点“烦”。也正像江青要“改造”老毛一样,宋美龄也要“调教”老蒋。正如她对史迪威说的:“除了谋杀之外,一切都来!”好家伙,闹到差一点就要“谋杀亲夫”了。好在老蒋还“乖”,多少还听从她的一些劝告。宋要他读“圣经”,他就每天念经不止,最后终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但老蒋并不是省油的灯,他有他的人生轨迹和思维惯势,而且他毕竟是一代雄主、顶天立地的汉子。他读“圣经”,但佛经也照读不误。夫人讨厌理学,老蒋便宣称他“一生低首拜阳明”,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他爱夫人,但同时也与情人幽会上床。怎么着,老子就爱这一口,你管得着吗?

  就这样,折腾到1940年至1941年的时候,蒋介石与宋美龄的首次感情危机,终于爆发了。其原因呢,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是蒋史专家杨天石说的,蒋纬国的“身世之谜”是蒋宋感情危机的导火线;二是台湾作家李敖说的,“宋美龄偷洋人养洋汉”是造成蒋宋夫妻反目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些说法,虽然事出有因,但毕竟查无实据。因为蒋纬国的身世之谜,发生在1916年间的日本,当时蒋介石与戴季陶都在日本留学,二人共处一室,请了一个叫重松金子的护士来服侍他们。不久,她便与蒋戴二人同居上床。这样七弄八弄,就弄出了一个小男孩。但男孩是老蒋的呢,还是老戴的?当事者都说不清楚,也不好意思去做亲子鉴定,这就成为一个“历史问题”。但就算是蒋介石与日本女人捣腾出来的“私生子”,也是他和宋美龄结婚前的一桩“风流旧债”了。中国女人,对老公婚前的风流韵事,一般是宽容大度的,也懒得去追究。事实上,宋美龄对此事虽然觉得老蒋“私德欠佳”,但也没有过多的责怪,而且已经与蒋纬国“母子相认”了。她怎么会因此而与老蒋翻脸呢?

  至于李敖所说宋美龄“偷养洋人”的问题,那是他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乱说。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的编导,也跟着瞎胡闹。说就在蒋介石的眼皮下,宋美龄与威尔基先是一阵金蛇狂舞,然后居然便搂着溜出去上床了。蒋介石即命戴笠去“捉奸”。真是太荒唐了!罗斯福的特史威尔基访问重庆时,停留的时日不过6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而且都是公开场合,宾客甚多。宋美龄与威尔基单独会面的机会很有限,况且二人事前从未见过面,怎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上床呢?更谈上不“养洋人”和老蒋去“捉奸”了。

  那么,造成蒋介石与宋美龄首次感情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蒋介石与宋美龄首次“感情危机”的真正原因(下)

   此事说起来,恐怕就与蒋介石与陈洁如的“鸳梦重温”有关了。陈洁如何许人也?

  1919年夏天的一个上午,蒋介石和戴季陶陪同孙中山去看望张静江的时候,与13岁的陈洁如偶然相遇。姑娘虽然年龄不大,但发育成熟,胸部饱满,面容姣好,出落得亭亭玉立,十分可人。与愚笨木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和风尘俗气的第二任妻子姚冶诚相比,陈洁如简直是尘世间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因此老蒋用尽手段,很快把她弄到手。不久,由张静江证婚,戴季陶主婚,为他们举行了婚礼。陈洁如即成了老蒋的第三任夫人,享受的却是正房太太的待遇。此后,老蒋与论家世、学识和姿色都远远超过前面三位夫人的宋美龄结婚后,他就不便与那三位夫人往来了。事实上,老蒋早就和原配夫人办了离婚手续,又将二夫人姚冶诚和由她扶养的蒋纬国安排到奉化去独居。至于陈洁如,则安排她去海外散心,闲住。

  宋美龄对此安排也很满意,成天“达令达令”地叫,亲热得不得了,看去这两个宝贝倒活像一对相当绝配的鸳鸯,但不久便互相都发现二者之间的反差和裂痕。

  其实蒋宋联姻,一开始就露出政治联姻的苗头。

  宋氏家族本来看不起蒋介石的为人,不同意这桩婚事。但作为主要策划者、牵线人的孔祥熙和夫人宋蔼龄,却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人。”也就是说,宋孔两家可以利用蒋介石的权杖来达到控制中国金融财政而积累自己财富的目的,蒋介石也可以利用他们来加强同江浙财团的联系,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双方都有利可图,皆大欢喜。

  当爱情婚姻贴上政治、经济和彼此利用的商标后,剩下来的值得回味的东西也就不多了。

  尽管蒋介石一度痴迷于宋美龄的美貌、学识和外交风度,但他明显地感到她只不过是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好帮手,而不是一个体贴入微、精心呵护自己的好妻子。他感到自己在宋美龄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固执的“老土”。而她却高贵、典雅、时尚、魅力四射。外交圈里兜得转,会讲英语,演讲起来光彩照人。总之,她有很强的优势感,几乎和当年的武则天不差上下。那怕是夫妻生活中,一言一行也要按她说的办。

  特别是每当他与陈洁如在一起幽会密约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在她面前,他感到自己特别放松、自由、快活,简直无拘无束。用不着将自己装扮成假清高、假文明、假道德,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在这里,他的人性可以得到尽情地张扬。在这里,他的床上功夫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也只有在这里,他才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丈夫。所以,他死活都愿意同陈洁如呆在一起,就此白头到老,恩爱一生。但这是宋美龄绝对不能允许的,也是绝对无法补偿的。更要命的是,他既不能同宋美龄翻脸,又不想与陈洁如一刀两断。他既要顾及“领袖”的面子,又难以割除与生俱来的“人欲”。

  因此,1939年至1940年间,当老蒋的和尚朋友太虚法师率僧团出访南洋诸国时,他就暗嘱太虚设法将陈洁如带回来。太虚先将陈洁如安排回上海,然后再秘密来到重庆。老蒋事前就筑好他与陈洁如幽会的“爱巢”,地点就在歌乐山密林深处的“山洞”,离陆军大学不远的吴忠信公馆里。吴是老蒋20多年前的拜把兄第,人又老诚,很低调,不引人注意,又靠得住。安排妥贴之后,老蒋就放心大胆地不时来此与陈洁如幽会。这里离“林园”官邸不远,他就借口说来此“公干”,实际上是来与陈“鸳鸯重温”。陈洁如爱游泳,便常到陆军大学的游泳池去戏水兴波,而老蒋则坐在池边尽情观赏。但又担心春光乍露,东窗事发。不免有些害怕,又想适可而止。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

  今于性欲旧情,亦时发不忘,可知此心恶根未尽(40年10月5日)。

  旧日孽缘太多,不易涤荡尽净耳!(同年10月30日)。

  性欲渐起,旧念重生,应以灵性制之,不可使其放纵。(同年11月14日)。

  这里说的“性欲旧情”、“旧日孽缘”和“旧念重生”,指的就是他与陈洁如在重庆“鸳梦重温”的风流韵事。

  不料,此事很快被宋美龄的耳目发现,顿时醋海兴波,闹得满城风雨。宋美龄花容失色,勃然大怒,指着老蒋的鼻子大骂:你从前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我不管,也管不着。但你现在还如此胡闹,就天理难容啦!尽管蒋介石一迭连声地认错悔过,又骂自己是“自欺欺人之浊狗”,但宋美龄仍然怒火中烧,最后拍桌走人,离渝赴港,口称治病。那怕蒋介石又请又劝,她就是不肯回来。这时,陈洁如也赌气返回上海。

  鸡飞蛋打,老蒋只好独守黄山,凄凉过日。实在熬不住了,他又叫陈洁如再次来渝,以解寂寞。

  这与当今有些人“养二奶”、搞“婚外恋”不同,因为陈毕竟是老蒋的第三夫人,而且是明媒正娶,有过婚约的。因此,他向宋美龄摊牌说:“夫妻各尽其道吧!”意思是要宋美龄自便,你看着办好啦!我蒋中正就是蒋中正,怎么着!

  真是虎死不倒威,错了还嘴硬。比孔夫子泡妞还是圣人不差上下,高!实在高!

  

  蒋介石为何偏爱华岩寺

  蒋介石一生不知游历过多少名山古寺,为什么偏对重庆华岩寺情有独钟呢?说起来恐怕与“渝洲潜龙”的风水宝地有关吧。

  中国君王,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大都与“龙”的神话和“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穿龙袍、坐龙椅、拄龙杖,连走路都学龙摆尾。

  蒋介石虽然做了现代中国的政坛领袖,但骨子里仍充满了“龙”的情节,一直做着“真龙天子”的美梦。

  巧的是,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又是遐迩闻名的一方风水宝地。

  溪口镇位于奉化县西北20公里处的奇峰幽谷之中,头枕四明山,背靠天台峰,脚踏象山港,面对东海。远远望去,宛如蛟龙入海,故向有“腾龙”宝地之称,正如一首古诗说的:

  巍巍百尺峙山丘,

  赢得龙光射斗牛。

  文薮由来锦溪胜,

  争看多士踏鳌头。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他带着7岁的蒋介石去参拜一个老和尚。刚一见面,老和尚便惊奇地对蒋斯千说:“此子天生龙相,将来必有造化。”又摸着蒋介石的头说:“他日事成之后,别忘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接着喟然长叹,说了一偈(ji,继),曰:

  胜不离川,

  败不离湾。

  尖石路滑(尖石者,介石也),

  龙隐草山(草山,后改为阳明山,老蒋在此出了车祸)。

  年幼的蒋介石听了这种谶言似的偈语,根本不知这是老和尚对他一生命运结局作出的判词。他只牢牢地记住“天生龙相”四个字,而且从此便一心想成为一个独占鳌头的伟岸英雄。事后,果然成为一统中华的一代“雄主”,更深信自己是“真龙天子”。

  日本人似乎很了解蒋介石的这一心思,所以在诱降不成之后,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1939年12月1日,先炸死他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后于1941年初,日军占领溪口后,又挖掘了蒋家的祖坟,摧毁了他的龙脉,使他“龙心”永无宁日,彻底颠覆他的抗战精神。如果顽抗到底,那就按早已定好的秘密轰炸计划,将老蒋送上西天。

  蒋介石果然因此而忧心忡忡,更担心他的江山不保,所以便密令他的和尚朋友太虚法师,悄悄地替他寻找“龙脉”。太虚先在南京紫金山寻得一处风水宝地,但鞭长莫及,难以修葺。后来,终于在重庆西郊华岩寺发现了“龙穴”。他对蒋介石说:“这里虽然不如紫金山那么理想,但在此处建一观心亭,也可镇住龙心。纵然不能保蒋家江山永固,但也可使蒋公龙心安稳、祥和。我现在已说破天机,请蒋公早作决断”。

  次日,蒋介石在林森和戴笠的陪同下,悄然来到华岩寺。说是来进香礼佛,其实是来华岩洞观龙。那天,是由当时的方丈宗镜法师接待他的。老蒋故意漫不经心地问他:“听说这里有渝州潜龙的传说,是不是呵?”

  宗镜便将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关于“重庆是条龙,龙穴就在华岩洞”的传说,加油添醋地作了介绍。又说在明万历丁亥年间,泸州有个叫无权的和尚,听此传说后,就巴巴地跑来华岩洞,夜诵“华严”,结洞为庵,取名叫《湫隘寺》。湫,本指低洼狭小之处。但还有另一种含义,湫者,龙潭也。如杜甫诗云:“南有龙兮在山湫”。无权和尚将此庵取名为“湫溢寺”,就是想把自己的修道生涯和龙直接捆绑在一起。后来,有人在华岩洞右侧石壁上干脆刻了四个大字:“有龙则灵”。好像洞中真的有龙一样,看去洞口虽小,但深不可测,内通阴河,直达朝天门两江汇合处。上接“九龙坡”,下连“望龙门”,并与南岸“龙门浩”隔江想望,再与江北“龙头寺”相连。

  作为巴人后裔的重庆人,本来就有浓郁的“龙文化情节”,经此传说后,就更加龙来龙去了,龙上了天。蒋介石又是个风水迷,虽然明知这是传说,认不得真的,但他也来了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天他看罢华岩洞老庙之后,又回到华岩寺主庙山门口,他站在右侧的一方大石上,时而俯瞰山下对岸的华岩洞,时而又仰望大老山后的莽莽群山。他足足观望沉思了半小时后,才打道回府。不久,就在老蒋驻足观望的大石上,修了一个方亭,名曰《观心亭》(又名《中正亭》)。两旁的抱柱联是:“心宇浑为一,豪光照大千。”亭边有一行小字:“中正登此亭焉。”是国府主席林森写的(豪光者,佛光也。此亭已毁于文化大革命)。

  1942年初,蒋介石举办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和平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时,他又把华岩寺作为主坛圣地的道场。直接参与筹办的林森、戴季陶、于右任和居正等四大元老,这才弄懂蒋介石之所以偏爱华岩寺,原来是他想借佛增光,画龙点“精”,从而谛造一座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这样,重庆之龙便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满足了他想成为“真龙天子”的心理和政治需要。

  这正是东方极权政治家们的独特心态!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吧?

  (节选《蒋介石与华岩寺》 李哲良/著 重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