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什么?是出口、内需和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前几十年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所造成的出口拉动型经济需要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要成功转型,如何才能扩大内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对于中国普通公民来说,生活之中为什么不敢大把的花钱?去问问普通的老百姓就知道了,老百姓最担心或者说存钱最大的备用用途是什么? 老百姓存钱最大的备用用途是:上学、看病、买房。 以上提出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要推进内需拉动型经济,以上三个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上学: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小学、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家庭承担的费用应该不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各大城市都存在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城市居民为了子女能够到一个好的学校,不惜代价购买学区房的情况比比皆是。据报道,某地级市推行的小学、初中教师轮校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离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差距还是比较大。话说回来,即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时期的问题能够解决,此前和此后的教育问题还是存在。小学之前是幼儿园,目前幼儿园的学费从上万元/年到几百元/年不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初中之后是高中或者职业技术教育。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高中阶段之后是高等教育,一本二本城市居民大多数可以承受子女就学的费用,农村居民则大多数不能够承受,三本之后的各批次学校的费用则连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都不一定能够承受。这就是上学问题的现状。以上说的还仅仅是正规教育,还有非正规教育的费用,现在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小孩自牙牙学语伊始,就要开始进行舞蹈、下棋、书法、绘画、音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古筝等乐器考级十分红火呀)、奥数、英语各类特色教育如火如荼,其费用也不可小视。上学问题占中国家庭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家到底是应该把教育当作公告事业来办还是当作第三产业来办,这是一个问题?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改革还在继续,那么继续改革的方向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去问一问农村居民吧,早些年,一对农村夫妇就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而最近几年,据说如果孩子考的是三本,那基本上是不可能能够供养的起的! 二、看病:“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得病容易看病难。”我们健康的时候也许不会去医院,而当我们真正进了医院才发现,挂个号就要上十元乃至几百元,看个感冒也要上百元,一旦住院动辄花掉数千元。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看病越来越贵,进医院越来越成为“奢侈消费”。群众在纳闷,看病怎么就这么贵?群众开始担心,我们会看不起病吗? 看病难的四个主要原因是--第一,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第二,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制度,让病人承担了更多的医疗费用。第三,医院收费、诊疗和用药不规范,管理混乱,增加了患者就医时的医疗费用。第四,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的不断运用,客观上增加了医疗费用。其实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国家医保制度和体系都能够健全、医疗系统黑洞太多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 三、买房:按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标准,房价的高低主要是相对于住房购买力而言。购买力也有大小之分,但最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应该是普通居民的购买力,超出普通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房价就是过高。最常用的衡量购买力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发达国家一般为3—4倍,即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用三四年的全部收入可以购买一套中等档次的住房。美国目前的房价收入比为3倍多,日本的房价收入比为5—6倍。通常认为这一比值在3—6倍之间都是合理的,超过6倍即说明房价偏高。仅仅在几年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还是处于合理范围之内的,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目前全国城镇平均的房价收入比已达到8倍左右。如统计数据显示,深圳2004年和2005年的房价收入比分别是6.52倍和9.83倍,而2006年则飙升至15.76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已达到两位数。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房价和大城市比可能还不算高,但房价与当地居民收入比则可能并不低。目前年轻人为了结婚,往往需要动用双方父母的积蓄交首期,然后搭上小夫妻双方10年、20年的一大部分收入去按揭,才能够买一套基本满意的住房。 以上三个问题是中国公民最大的后顾之忧,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则无法去空谈什么扩大内需,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教育体制改革、医保制度改革;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平抑房价,还有最重要的是切实提高全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最新的半月谈杂志在《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真正的信心来源》一文中指出:从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中国经济更有理由保持信心,因为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13亿人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内需的持续增长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市场人士的共识。尽管存在"经济周期律"和外部形势恶化等不确定因素,但13亿勤劳的中国人民要富起来的愿望却坚定不移,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信心来源。但信心毕竟不等于黄金,潜力也不等于现实。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依然过高,内需的拉动效应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对此,我们需要反省:经济增长过于倚重投资而不是消费;与GDP和物价相比,职工工资没有保持相应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长期乏力;社会保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等等。应该说最高层对于这些问题是保持着非常的关注的。希望这些问题能够一步一步得到更好的重视、缓和直至彻底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