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与季羡林闹翻谁更受伤?
丁启阵
“季羡林字画藏品被盗卖”的消息还在广泛传播,最近又传出新消息:季羡林独子季承称,其父亲之前向北大捐赠所藏字画,是不合法的行为,他将通过司法途径讨回其父亲的字画藏品。
季羡林字画藏品究竟是否有部分流入拍卖市场,盗出者是否北大官方指派的某秘书,双方各执一词,事情显得扑朔迷离。看形势,整个事件很可能会不了了之,真相永无昭示世人之日。但是,北京大学与季羡林父子之间的风波,远未停息,继续蔓延,直到北京大学跟季羡林闹翻,是不无可能的。
倘若,北京大学真的跟季羡林闹翻,结果当然会是两败俱伤。那么,这场大学对大师的较量,究竟哪一方受伤会更深一些呢?
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断言:当然是季羡林的受伤更深。理由是,北京大学是一个强大的组织,是级别不低的政府所属机构,而季羡林不过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认为,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的。
没错,论行政资源,季羡林跟北大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季羡林虽然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曾经得到过国家领导人亲自登门拜望的殊荣。但是目前,他只是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手中无权无职,他无法下达任何能够伤害北大一根毫毛的指令。而北大则不然,其新闻发言人多次以“为了维护季羡林先生的名声”为名拒绝媒体记者的提问,现出欲言又止的样子。根据这个细节,我们或许可以推测,一旦闹翻,北大就可能不再顾及季羡林的名声,而爆出猛料,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行政手段,对季羡林进行处置,或者说惩罚。
但是,我们别忘了,所有可能的行政处置、惩罚,对近百岁高龄、长住医院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来说,都已经不能构成真正的伤害。直白一点说,多活几天与少活几天的差别而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牛棚”经历,既然可以被季羡林转化为一部知名的著作《牛棚杂忆》;这一回,倘若北大当局一时冲动,真的给他一点儿 colour see see,不难想象,一定等于再赠送给季羡林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这一回,季羡林本人可能没有精力再写一部类似《牛棚杂忆》的著作了,但是,他的弟子和拥趸者,一定会整出一本比《牛棚杂忆》厚得多的著作,出版之后,风靡大江南北,北大再一次陷入名声危机。季羡林近年因为“国学大师”称号、因为贬斥当代诗坛、因为“中华文化城”而受到严重损害的名声,将重新光鲜起来。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组织机构之类,即使再强大,其实都受到时间的严格局限。在如流不息的岁月面前,它们都是脆弱的纸老虎,不堪一击。论韧性,论持久,远远不及一个二三流的学者或作家。请看,历朝历代,曾经有过那么多权势显赫的太学、翰林院,它们的结局,无一不是:显赫于一时,消逝于永远。而一个学者或作家,只要有一本著作、一篇文字乃至一次行为,稍有可称,便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假如,这个学者或作家,曾经跟太学、翰林院之类的组织机构作过斗争,受到过迫害,那么,他的名声就会更大,他作品就会传得更加久远。
很可能,五百年后,北京大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学者兼散文家季羡林则有一两篇文章仍然在世间流传。
200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