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为何叫昆明“人质城市”?


  昆明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旅游城市。不幸的是,12月19日发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质劫持事件,让这个蜚声中外的美丽城市,在一部分西方人眼里演变成恐怖气氛弥漫的“人质城市”。昆明明年吸引的欧美游客肯定将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除了欧美经济危机因素以外,一家强势媒体的渲染也将对昆明的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家媒体就是大名鼎鼎,在西方世界颇有影响力的《泰晤士报》。这是一家具有223年悠久历史的英国报纸,创办于1785年,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很多欧洲著名学者,在20世纪以前,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强的伟大媒体。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其内容的客观、准确、权威为西方世界所公认。不过,在1981年《泰晤士报》被澳大利亚的新闻业大鳄——新闻集团的默多克收购以后,其内容的水准有所下降,过度炒作的色彩日益浓厚。

  

  12月19日,云南昆明一名男子与其嫌疑女友发生口角,然后大打出手。情绪滥觞之处,男方将女方的半个身子摁在三楼的窗外,并且一度持刀威胁女方。最终,在昆明警方谈判专家的耐心疏导下,事态才得以控制。

  实话实说,这只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一桩社会新闻而已。人类吃了伊甸园里的苹果获得智慧以后,就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保持一致,尤其在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之后,饮食男女之间更是不可能相敬如宾,保持冰冷的客气。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革命色彩日益淡薄,世俗色彩日益浓厚,家庭纠纷不再像儒家时代的中国家庭那样藏着掖着,因此,这只是一场需要警方介入的家庭风暴而已。国内传统媒体如果报道,往往将其放在比较偏僻的社会新闻版面,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公众迅速地遗忘。

  

  不料,这件事被《泰晤士报》的一个记者看到了,而且得到了足以吸引全世界网民眼球的火爆照片,于是,这个人在报道这个新闻之余,还发挥想象力,利用种种信息渠道,追溯以往,发现近些年来昆明发生的人质绑架案还真的不少,这位记者情绪有点激动,“人质城市”这个火爆概念就热气腾腾的出炉了。

  这个新闻上了《Times Online》以后,引起了包括英国网友在内的西方网友的反感。这说明西方网友以理性者居多。因为这篇文章的推理漏洞太明显了。就像有些缺少逻辑学训练的内地民众,上了几次河南人的恶当,就对所有接触到的河南人退避三舍,这种杯弓蛇影的心理为何可笑?稍微学过逻辑学的人都知道,根据少数事实归纳出来的结论,犯了不完全归纳的错误,其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泰晤士报》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为什么会把云南昆明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称为“人质城市”?是因为《泰晤士报》反华吗?是因为《泰晤士报》看不惯中国经济发展而恶意诋毁昆明城市形象,甚至,缓解伦敦作为旅游城市的竞争压力?

  这些揣测太小看《泰晤士报》的理念、抱负和品味了。作为曾经滋养过启发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近代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报纸,《泰晤士报》不可能这么小家子气。“人质城市”称号的诞生,跟整个西方媒体的激烈的竞争压力有密切关系。

  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西方媒体,都秉持独立于政府的办报理念。不过,缺少财政力量支持,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的西方媒体,如果过于清高,生存肯定成问题。市场化媒体的金主是广告商,而广告商选择媒体的依据是媒体的影响力范围,具体来说就是媒体的读者群体规模。近年来,包括《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在内的报纸,面临来自互联网多媒体内容提供商的强有力的竞争,报纸读者每年都在流失,他们不得不自办网站与其他网媒竞争,而连中学生都知道互联网时代是靠“吸引眼球”制胜的时代。

  

  这个时代,如果《泰晤士报》的这个作者,老老实实的撰写这个新闻,理性客观的抒发感情,恐怕现在国内都不知道有这篇文章曾经出现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海洋翻滚的时代,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争相吸引网络中人眼球的情况下,指望《泰晤士报》之类的市场化媒体不去炒作话题,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国内对于海外市场化媒体对内地城市的火爆性戏虐性负面报道,应该习以为常不宜过于介意,因为你永远无法防止他们用一双寻找“Hot Topic”的眼睛去报道,更无法防止他们用一种戏虐性的口吻叙述内地故事,如果你生气甚至发动各路资源声讨,那无疑为这些市场化传媒作了免费活广告,为他们将来抢滩大陆读者市场铺平道路。至于昆明,也没必要过于介意,因为“人质城市”这块招牌虽然有点暴力色彩,可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引西方游客的好噱头之一。国内所谓“风景如画,四季如春”之类呆板的城市宣传口号是打动不了追求刺激的西方游客的。(七犀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