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单挑”的继续


战争是“单挑”的继续

兼论项羽为什么要与刘邦单挑

欧阳君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真实在话也!

——题记

 

按:本文系《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一节延伸阅读,根据产权和组织的透彻定义,提出组织对抗实质上只是个体与个体的对抗。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莫知根源所在。

 

 

 

起哄导致宏观窝里斗还存在另外的形式:假设窝里任意两个人——张三与李四,可能是邻居,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亲戚,也可能刚刚认识,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不管什么关系,但眼事的事实已经发生:张三与李四发生了纠纷!

 

可能是利益纠纷,也可能是情感纠纷,也可能是完全无关情感与利益的一个纠纷,比如因游戏而产生了规则纠纷,甚至也可能就因为对方一句话乃至一个眼神,也可能莫名其妙地一个对另一个看不顺眼了。不管为什么发生纠纷,但肯定一点:张三和李谁也不服谁。

 

张三或许体质强壮一些,首先对李四进行了暴力威胁。李四虽自感体质上差人一等,但并不愿意低头,他叫出自己的亲兄弟助阵,甚至亲兄弟主动站出来起哄,还自以为打抱不平呢!常言道,好汉难敌双手。此情此势,张三也不甘示弱,也叫出自己的亲兄弟助阵,甚至亲兄弟也主动站出来起哄,也自以为打抱不平。情势于是就演变为两人小组的对抗——原则上已是宏观窝里斗了。

 

李四自恃家里人多,干脆把全家人都拉上阵,兄弟姐妹加上父母亲,十多口,个个手里面都拿着工具,或石头,或棍棒,或镰刀。张三家里人也不少,一呼而出,兄弟姐妹加上父母亲,也十多口,个个手里面拿着各式工具,张三本人手持一把斧头。情势于是演变成两个家庭的对抗——已经有了战争的性质。

 

双方意气愈来愈重,情势愈演愈烈,你死我活的,于是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招兵买马,很快就发展为两个家族的对抗,明显有了战争的性质。张三家族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还开了一个铁铺,打造各种刀具。李四家族也不甘落后,不仅成立专门机构,而且还设计出旗帜与服装。张三家族与李四家族的战争已经箭在弦上!

 

战争的规模有可能继续升级,比如张三家族把张三的妻姓家族拉到自己的旗下,李四家族也把李四的妻姓家族拉入自己的麾下,更大规模的组织对抗开始了。总而言之,一旦窝里面出现以力服人,最容易发生起哄,即旁边的人不是作为插足者,制止即将发生的暴力征服,而是作为利益相关者跟着加入,自动成为自己人的代理人,企图分工合作,暴力征服对方。比如张三或李四的亲兄弟主动站出来助阵,实际上即自动成为张三或李四的代理人。

 

甚至若干年后,张三死了,李四也死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化作一溜青烟,随风而逝,渺渺茫茫。但李四家族和张三家族的战争仍然会继续,甚至更加热情高涨。这是完全可能的,一旦组织化的对抗形成,就会骑虎难下,想不战争都不成,事情变得高度复杂,比如家族内谁也不得反对,反对就是不以为耻,甚至就是叛族,非惩罚不可。为达到同仇敌慨的效果,家族内可能开展历史教育,标榜自己家族的种种正义,数落对方家族的种种罪恶,激发全体族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一场宏观窝里斗谁敢说不打了?

 

阴谋诡计更能轻易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张三家族和李四家族双方都可能以种种理由向对方开战,比如索要资源赔偿,提出历史上的种种问题,甚至也可能直接以资源为借口。但不管如何师出有名,也不管现任的最高权力者是什么人,张三家族和李四家族的战争,本质上仍然只是那一场李四和张三的注目礼争夺战而已——哪辈子遭的罪呀?“冤家宜解不宜结”,真良言也!

 

或许有一天,张三家族荡平李四家族,或李四家族扫荡张三家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张三或李四的后人也应该把战争的胜利祭告先人,因为战争的产权就属于张三或李四,他们俩是最终委托人,战争原本起源于他们之间的互不服气——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战争是什么呢?现代人往往会讲到为某祖织而战,最常见的口号便是为祖国而战,比如英国的“为了国王和国家”。这可能也不错,但如果寻根究底,所有战争应该都是为某一个人而战。无论是代理人造反导致的战争,还是起哄导致的战争,作为宏观窝里斗,战争本质上都是单挑的继续,不过组织化的单挑而已。就像楚汉相争实际上是刘邦和项羽一对一的注目礼争夺战一样,严格地说,其他的人一律是陪绑的(参见P)。

 

正因为战争是单挑的继续,所以善战者都“擒贼先擒王”,因为产权人一死,被绑架的人就有可能作鸟兽散,甚至都举起双手,口中念道:“大王,饶命!我们都是被挟迫的,家中老母和孩子正可怜地等着呢!”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临终前写有一首《望大陆》的诗,打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这是一首富有民族情感的诗,早在1924年,于右任还写过一首富有历史哲理的诗,题目叫《读史》:

 

风虎云龙亦偶然,

欺人青史话连篇。

中原代有英雄出,

各苦生民数十年。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自刘备死后,一直到命终五丈原,十二年间,诸葛亮先后于蜀建兴五年、六年、七年、九年、十二年五次伐魏——所谓“六出祁山”,平均每两年多打一次仗。

 

为什么六出祁山呢?诸葛亮的解释是“光复汉室”,这应该也属于刘备的遗愿。且不论是不是符合历史大潮的方向,这是不是蜀军将士甚至蜀地广大百姓的理想呢?有一条是肯定的,蜀中广大百姓的生活被诸葛亮的宏大抱负害惨了。《三国志》多处记载:《蜀书十二》有“军旅数出,百姓彫瘁”,《蜀书九》有“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蜀书十三》有“南夷复叛”。诸葛亮自己不也在《出师表》中承认益州疲惫吗?“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信言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信言也!

 

 

[链接]

 

项羽为什么要与刘邦单挑

 

尽管一般只谈论公司产权,但实际上,一切组织都是有产权的。社会团体有产权,公益机构有产权,私人基金有产权,公共部门有产权,民间协会有产权,甚至政党、国家、跨国家组织比如“北约”都有产权,乃至整个天下也有产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不正是天下有主么?

 

不妨先看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两军对垒,比如刘邦集团军和项羽集团军苦打四年的楚汉战争,一个刘家兵与一个项家兵既没有爱,也没有恨,他们俩完全没任何利害关系,素不相识,但战场一相遇,二话不说,兵戈相见,你把刀口对准我,我把剑锋逼向你,你死我活的,最后可能双方都默默无闻地死去。茅于轼先生在多个场合提到相关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当楚汉战争相持不下时,项羽有点急,也考虑到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在体力和武艺上不是对手,提出单挑。《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认为项羽大老粗也好,英雄本色也好,反正这是一句掏心掏肺的大实话,楚汉战争确实不过就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注目礼争夺战。刘邦集团军的产权在刘邦,项羽集团军的产权属项羽,其他人都是“陪绑”,分别为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做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