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新华社六报三刊之一)2008年第20期
“养儿防老”的美国版本
作者:易富贤
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婴儿潮不但拉动了消费,并且提供了年轻劳动力,发达国家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但是欧美国家在1960年代开始生育率不断下降。美国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孩子数)从1953~1962年平均的3.6下降到1973~1985年平均的1.8(比欧洲略低)。然而,1980年代,美国的生育率突然开始扭转其下降趋势。1990年开始,美国的生育率恢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2.1(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附近,并且稳定至今,出现了第二个婴儿潮。而欧洲和日本的生育率仍然继续下滑,目前欧洲平均不到1.4,日本只有1.3左右。
美国的第二个婴儿潮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美国人均购买力已经比欧洲和日本高出1/3,这种差距还将不断扩大。目前美国中位年龄是36岁,欧洲是38岁。根据密歇根大学人口学家Bill Frev的计算,到2050年,美国的中位年龄将是36.2岁,而欧洲的中位年龄将是52.7岁,基本上是两代人。日本老化速度比欧洲更快,日本在1950年代开始生育率就快速下降。2007年日本的中位年龄为43.8岁了,到2025年将超过50岁。为日本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的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现在进入退休年龄,日本经济开始呈现出“日”薄西山的趋势。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欧洲日本的人口都将减少一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生育率在1980年代开始回升?
1、让主流家庭生得起、养得起三个孩子的福利和分配制度。
1)、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美国人相信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儿童福利项目几乎涵盖了儿童需求的每一个方面(如收入保障、食品与营养、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穷人靠国家,余下的人靠市场”的制度设计原则。2006年联邦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就高达3330亿美元(平均每个儿童$4,000),而州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更是高达5100亿美元。其他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有种类繁多的儿童福利计划。
2)、美国住房等民生压力比欧洲和日本要小。而台湾和韩国生育率降低到不到1.1,香港生育率不到1.0,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是“功不可没”的。美国2007年中位房价$229,100,只是人均GDP$45,800(2006年中位家庭收入为$48,200)的5倍。中国2007年人均GDP为¥1.87万元,如果依照美国标准,中位房价只能在9.3万元。而考虑到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0.91%(美国为58.31%),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22%,那么中国的中位房价不应超过3.5万元。
3)、“添丁不加银”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医疗保险是以家庭为单位,已婚家庭缴纳比单身只稍高一点的保险费,全家(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五六个孩子)都享受医疗保险。一些公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的门票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减税却是按人头发放,如2008年为了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联邦政府给每个成人发放600美元现金,给每个小孩发放300美元。
2、让老百姓愿意生孩子的生育文化。
1)、宗教力量在增强。53%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英法德三国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6%、14%和13%。47%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者表示他们的理想家庭是拥有三个或更多小孩,而在很少上教堂的人中,仅有27%有这种想法。
2)、性趋向保守。美国在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反对性滥交,结婚率在增加,离婚率从198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所有数字均表明美国人正在回归家庭观念。
洛伊斯案件是美国性转为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明尼苏达州的漂亮女矿工洛伊斯起诉对性骚扰持冷漠态度的公司。该案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成为改变美国性骚扰立法的里程碑案件。当今美国,几乎所有公司、教育组织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反性骚扰政策。
笔者199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药理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我们系里有位男教授,看到他的女博士后在上班的时候趴在桌上打瞌睡,拍她的肩膀将她叫醒。这位女博士后控告这位教授性骚扰,学校还专门调查此事。
我们居民区的一名越战老兵,在一家医院工作,值夜班的时候用办公室的电脑浏览了儿童色情图片,被人发现而报了警。2007年法庭宣判他入狱半年,并监外察看三年。
3)、对堕胎、同性恋、毒品的容忍度降低。加拿大和欧洲不少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欧洲委员会的《欧洲人权手册》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而全美国51个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这两个州批准同性恋结婚。欧洲不少国家将大麻合法化或半合法。加拿大还出现了大麻党,积极参与政治。而美国只有少数几个州允许将大麻医用。
5)、美国男女分工破坏较轻。美国女性议员比例为14-15%,低于欧美平均的27%和中国的20%。美国妇女婚后仍改夫姓。这并不表示美国妇女地位低。难道单身的吕秀莲会比有5个孩子的老布什更懂得关心普通妇女儿童的利益?美国现在不把家庭妇女叫house wife了,而是叫home maker,是为了给她们更多的尊重,同时也正式赋予家庭妇女一个新的职位。
由于生育文化的不同,美国各种族生育率也不尽相同。2006年40-45岁妇女中,拉美裔妇女平均生育了2.3个孩子,黑人2.0个,白人(非拉美裔)1.77个,而亚裔只生了1.67个孩子。
年轻的人口结构,不仅将使美国在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在养老上也比欧洲和日本要从容得多。
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包括政府养老金(第一支柱)、雇主养老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第三支柱)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实现了政府保障与雇主保障、个人保障的有机结合,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强制实行第一支柱,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第二、三支柱),又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养老制度。在1950年时,美国平均预期寿命为68.2 岁,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平均预期寿命为77.9岁,每3.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2025年,将是每2.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由于人口结构改变,社保难以为继,社保缴纳金额也不断提高。1937年雇主和雇员双方合缴雇员工资的2%作为社保税,随后这一比例由于“现收现付”的需要而被不断提高,1990年,这一比例提高至15.3%。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到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为了应对养老金危机,美国已将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参议院财政委员会2005年建议延迟到69岁),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鼓励人们推迟实际退休年龄,阻止提前退休。
其实,美国的三个养老金支柱不过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还得依赖于年轻的人口结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将养老金比喻为面包,那么现在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面粉”(年轻劳动人口)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是提高“制面包技术”(养老金制度),是无法获得量足味美的“面包”(养老金)的。因此,美国现在是双管齐下,既改革养老金制度,又鼓励生育以防止生育率下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中国目前“面粉”仍然充足,2008年65岁以上老人只有1.07亿,8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并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但是由于“制面包技术”的问题(养老制度滞后),养老金缺口相当于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近1/4。而30多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亿,将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面包”需求大增,“面粉”却又严重不足。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比目前欧洲的生育率还要低),中国今后老年化危机将远比日本和欧洲要严重。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双管齐下”的思路,在建立社保制度的同时,也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恢复人口的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