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对策探讨


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对策探讨

□李华凤1  高希宁2

(1.沈阳智源管理培训学校,  辽宁 沈阳 110013)

(2.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运行绩效较差,企业亏损额较高,资金利润率较低。为此,辽宁装备制造企业要想提高运行绩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自主技术创新,应致力于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自主化,创新主体企业化,努力创建诚信机制,建立富有动态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并实现集群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对策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辽宁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科技实力下滑趋势明显。辽宁地区一些传统科技强项如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整体水平明显被东南沿海超越。

2.科技发展环境滞后,科技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差距加大以及本地就业机会有限,辽宁等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愈加明显。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离开东北,地区科技教育投入的隐性流失加剧,科技发展后劲受到严重削弱。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能力落后。辽宁地区的老企业多、包袱沉重,能够用于自主研发的科技投入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比较僵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较弱。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辽宁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弱,无法借助大规模引进外资,整体提升地区技术实力,从而严重影响区域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4.科技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较低。辽宁地区科技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层皮”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科研院所和高校内部改革滞后,技术市场发育及服务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化生产还缺乏以知识产权、技术权益为核心的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普遍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及能力明显不足。

5.高新技术发展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辽宁在军事科技、新材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中试基地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不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较弱,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对策探讨

1.技术创新自主化。政府倡导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使“科技兴业”的观念深入人心。要使装备制造业企业领导人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时刻想到科技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2.创新主体企业化。在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促进与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营销、生产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多层次合作,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证明,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现实选择。〔1 〕

3.努力创建诚信机制。企业之间不论是进行技术合作,还是进行产品交易,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这种诚信是在企业之间长期的交易和承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像一个无形之网维系着企业间分工和协作关系的稳定性。企业也正是在这种“互识社会”中,借助信任和承诺求得共荣。

4.建立富含动态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并实现集群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来自内部,也与其运营环境有关。学习型区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促进企业提高学习、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环境;政府在建立学习型区域过程中,不应再盲目地动用行政手段扶植某一主体,而是在基础研究、应用推广、种子风险基金等方面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现代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2 〕需要建设起有利于企业提高运行效率、扩大对外联系、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各类设施,包括信息网络、通讯设施、交通及仓储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等。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现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既应体现我国自主创新的共性,也应体现辽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的特性,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应体现以下特点:

1.从选择优势产业入手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相结合。为此,辽宁装备制造业开展自主创新需要以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以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信息发布系统2007年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在全国位居第5、第6、和第7位,且与排名第1的省市差值相对较小,是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相对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三大行业。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应以这三类行业为支柱和增长点,率先开展自主创新,从而带动其他类别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2.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入手开展自主创新。为此,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强化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当务之急是要从机制上保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及市场运作的完整链条的形成,在充分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以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等战略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为重点,设立关键技术、工艺自主创新攻关小组,实现引进技术真正为我所用。

3.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入手开展自主创新。功能完备的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保障,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应当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入手,开展自主创新。为此,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4.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入手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应当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入手开展自主创新。首先,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与重点产业的科技需求,在区级层面设立自主集成创新中心,汇集相关单项科技成果,形成集成突破。其次,还要推进辽宁在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微机电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强化源头自主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5.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入手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和促进科技人才向创新人才转变相结合。为此,辽宁装备制造业要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培养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际顶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要调整有关政策,制止对人才流失现象听之任之的做法;要建立以能力、业绩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引导科技人员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科研开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家成长的科技创新人格化机制等。■

注:本文是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重点项目《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批准号:L07WTA009;项目总负责人:王大超教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3):117-119.

[2]周本立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J].江淮论坛,2005(1):5-8.

[作者简介]李华凤(196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智源管理培训学校中级经济师;高希宁(1984-),男,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