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之境——当代艺术七人展序言


    2008年,有许多倍受关注的文化艺术活动留在我们记忆中。奥运会开幕式里中国元素与当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尤其令人震撼与叹服,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文化的中国和艺术的中国。2008年岁末,我们又迎来了七位艺术家的联展:《齐物之境——当代艺术七人展》。这七位艺术家包括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纤维艺术家林乐成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既是优秀的艺术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策展人;同样来自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金属艺术家潘毅群先生;分别来自美国的琼•舒尔茨女士和英国的柏谢尔•玛库先生,他们都是新媒体艺术家;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的任光辉,以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优秀的校友张光灿和宋飞舟。
    展览的主题“齐物之境”,源于《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参展艺术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人人平等的意识,物我合一的境界——不仅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更是一种生命的体悟。具象与抽象,中国与西方,新媒体与绘画,这些看似不相及的艺术概念和范畴在七位艺术家的诠释下融会贯通,呈现出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视觉艺术系统。
    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认为1970年代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也有理论家认为后现代艺术有它的不确定性,随社会发展变革而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与现代艺术的直线型发展观不同,后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多元与共生,更强调艺术的人本与理念。其实艺术一直是在矛盾中发展,在本土性较强的时代人们总观望外面的大千世界,而真正进入国际化之后,才顿感民族艺术语言的可贵。当代艺术发展到与经济看齐的时候,艺术的社会属性突显出来,艺术家如何把握自身显得更为重要。艺术是文化的,社会的,也是人本的。当下,当代艺术家们都希望在保持民族性、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和圣保罗双年展就是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舞台,它们几乎成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坐标,所以当代艺术的前沿语言都能在这里找到发端,也同时影响着同时期的艺术家们。
    我们也希望搭建这样一个舞台,与更多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林乐成、潘毅群、琼•舒尔茨、柏谢尔•玛库、任光辉、张光灿、宋飞舟这七位不同艺术风格的当代艺术家,在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以当代艺术的语境抒发共同的情感;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这个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公益性舞台中实现对话。他们的作品因为超越了类型和风格而感动着我们。

戊子小寒于民艺作坊

林乐成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林乐成 《童年的记忆》

琼·舒尔茨 《蓝色记录》

柏谢尔·玛库 《回归》

潘毅群 《春播》

任光辉 《岁月》

张光灿 《风景》

宋飞舟 《冷香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