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精神在这一年升腾——“我的三十年记忆”之四
对于1981年的记忆,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女排的首次世界夺冠。这一年的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以三比二的成绩战胜了日本女排,夺得中国体育史上首个大球世界冠军。当年那支英雄女排给我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以致于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那么的熟悉:颇有大将风度的主教练袁伟民,后来成了国家体委主任;队长孙晋芳是场上的灵魂、二传手,后来做了江苏省体委副主任,现在是国家网球训练中心主任;主攻手郎平,在场上能够一锤定音的铁榔头,后来留学美国,成为驰骋世界排坛的国际王牌教练;怪球手张蓉芳,是个四川妹子,身高仅有一米七四的主攻手,经常能够出其不意地令对手防不胜防;天安门城墙周晓兰,是个擅长前排拦网的北京姑娘;意志坚强的铁姑娘、来自部队的曹慧英和陈招娣;还有福建姑娘陈压琼、美女杨希、黑妹梁艳等。当然和女排姑娘们的英姿一起留在国人记忆中的还有那个熟悉的声音,那个说出“短平快、背溜、时间差、上手飘球、后排进攻”等一大套专业术语的央视体育评论员宋世雄,他的解说明快、清晰、干脆,是女排精神之外的又一道精彩。
即便是过去了20多年,当年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内心不由得涌出些许感动。当年中国女排的这个胜利,在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分量太重了,就在那一刻,长久以来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中国人对英雄一词有了新的诠释,以往仅仅是单纯地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士称为英雄,而在和平年代,那些能为自己的祖国争得荣誉和尊严的人,就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比如那些可爱可敬的女排姑娘们。此后这些女排姑娘们完成了五连冠的英雄霸业,尽管后来他们也有过很长时期的低潮,但在这一年形成的女排精神却成为这个英雄队伍的灵魂,也成为全国人民为她们魂牵梦绕的惟一理由。
记得就在那一年,为了看中国女排征战世界大赛的英姿,我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我家第一台电视机。尽管仅仅是黑白的,屏幕也只有12寸,是天津产的“北京牌”电视机,在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到中街交电商店买回来的。但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我也依稀记得当时把电视机买到家,调整好天线、看到图像时候的无比喜悦之情,那种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如今家里的电视已经换了多次,尺寸从12寸、18寸、29寸、34寸,直到现在的42寸,不仅早就换成了彩色,还换成了大屏幕液晶。其他各种电器也是应有尽有,而当初在买那台黑白电视之前,家里的电器就要算我为了学英语买的一台日本三洋牌的单喇叭录音机,那是市场上最初上市的一种进口电器了。如果再往前追溯,可能就只有收音机和手电筒了。这么一想,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呀。
这一年,国家发生了许多永载史册的大事,例如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作出了历史性的结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毛泽东的功过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以此为标志,一场全国人民的政治噩梦终于结束了。对这场动乱带给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的确很难用具体的定量分析来评价了,但它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淋淋的深刻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全民族永远铭记在心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有理由对今后的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寄予厚望,因为这是在制度上根除那些荒唐的最根本的保证啊。另外,也是在这一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港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制度基础。当时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叶九条”,其中就有关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等具体内容。尽管当年提出这些构想的小平、叶帅等为人没有等到这些问题解决的这一天,但历史还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来的时候,很好地告慰了他们。两岸的三通终于实现了,尽管过程比较曲折,但结果毕竟是圆满的。此外,个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也是在这一年实现的。也许那些政策的制定者们当初只是想澄清一些对个体经济的模糊认识,却很难想象,27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成分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要份额,由此也可见个体经济的生命力是何等的顽强啊。
这一年发生的两件科技突破也值得记录下来,一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飞成功,实现了人类乘坐航天器多次往返太空的梦想,从而成为人类征战太空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再一个就是美国IBM公司研制的个人电脑成功问世,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重大科技突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开端,人类才迅速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了信息化社会和如今的网络化社会。“如果人类没有电脑,世界将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确还真难以回答。然而,毕竟我们有了电脑,于是就有了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想到这些,作为这么多历史和现实的亲历者,我们的确有理由为自己的幸运儿祈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