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跪拜顺理成章


钱文忠教授在尊师季羡林96寿辰时向尊师季羡林先生行跪拜之礼,让好多人难理解、不理解。
现在,我很为这些人的感慨难以理解了。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民族都讲礼数,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致礼习惯和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礼风格和个性。
窃以为,行礼、致礼的关键、核心在于表达礼数、传递感情。至于这个礼数、这种感情该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传递,大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里,行礼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种不同:双手抱拳致意、弯腰鞠躬致意、跪拜磕头致意。什么情况下、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面对什么人采用何种方式,则是顺其自然、随机应变的事,好像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
进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律加快,对外交往增加,国人行礼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口头问候祝愿、握手、击掌、拥抱、拍肩、擂拳、贴面、亲吻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其中仍然不乏有抱拳、鞠躬、跪拜。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内涵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行礼。但无论是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行这个礼,各人心中自有分寸和取舍,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钱文忠先生作为历史系的教授,面对自己的尊师季羡林的时候该行什么礼数,他自己最有发言权。当他觉得只有跪拜才能表达自己对季老师的祝愿的时候,跪拜便顺理成章。
我们无权要求钱文忠教授按照我们的(而不是他自己的)习惯给尊师行礼。我们更不能按照当今流行的什么时尚、时髦的标准来统一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以“哈罗”、“嘿”或者你擂我一下我擂你一下的方式来行礼。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馒头稀饭,各成习惯。
最要紧的是须把握好两个字:得体。
(聂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