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愿回答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如敏感的尴尬的话题。一旦失言,就会被这些话题弄的不知所措,但只要巧妙周旋,一定会摆脱困境。运用模糊的语言回答法就是一种巧妙的摆脱方法。使用含义不确定的模糊语言,才会不让对方精确地把握答语含义的回答。在生活中,巧妙运用模糊语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左右逢源
在回答他人的问题时,模糊语言用的妙用,可以使我们左右逢源,表面上看,已经回答,事实上,等于没有回答。就之论之,也没有给他人留下什么口实。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小时候就很聪明,闻名遐迩。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伙朋友来做客,其中有一客人想考问王元泽,就把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同一笼子里。指着笼子问王元泽:“这两个哪头是獐?哪头是鹿?”当时王元泽只有6岁,而且獐和鹿长得极为相像,很难分辨,但是,王元泽小眼珠一转,马上回答:“獐旁边是的那头是鹿,鹿的旁边哪头是獐。”
这是个“巧用模糊语言”取得“左右逢源”的典型事例。王元泽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但其他人并不能说,王元泽的回答是错误的,反而还给他人留下机智的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摆困境。比如连续几个月销售不景气的A公司决定在下个季度进行裁员。为此公司特别召开了董事会,根据日常工作业绩考核并在会上拟定了裁员名单,下个月正式公布,为了稳定人心,与会者谁也不能走漏风声。员工们议论纷纷。急于知道自己是否在裁员之列。会后,有的员工到公司人事主管那里探听消息,人事主管笑着对前来探听的员工说:“除了没通过的其余继续努力了。”然后,顺势将话题一转,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却为自己解了围。
语言可表达敬意
日常生活中,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模糊语言可以表达精确语言表达不出的语义,这就是巧用模糊语言曲折地表达敬意。可别小看这个特点,在同样的情况下,语言过于准确,不仅不能表达敬意,反而会触反对方。因此,还有非常用它不可的时候。
刚刚就业的李君,在公司还有点懵懵懂懂。在他人的暗示下,决定约见他的上司,以免他重蹈覆辙。原来,约见的时间和地点都很讲究。当我们第一次约上司时,时间和地点都不宜事先定好,不宜太具体。如不能这样说:“今晚七点半,您有空吗?”更不宜说:“今晚七点四十,您有空吗?”事先定的时间过于具体,就显得有点不客气,而且多少带点命令的色彩,好象是没有征求过对方的意见似的。“七点半”还是常用的表达习惯,“七点四十”就有点不符合习惯,对方心里可能会嘀咕:“要七点半就七点半,干吗要七点四十。”可以这样说:“今晚七点左右您有空吗?”或者说:“今晚您有空吗?”时间和地点最好由对方来定。这也是表达对上司的尊敬。
听了朋友的分析,李君心里一惊,险些把好事做成坏事。其实,这是在特殊场合中,利于模糊语言来表达敬意。虽然约见的时候讲究准时,尤其是不能无故迟到,但是我们在约见师长,上司或者初次见面他人时,就应该巧妙运用语言模糊的巧妙性。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敬,在得到他人的同意后,再定下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一旦定下来之后,就要准时赴约,作为东道主,预先到达,安排相应的事宜,是理所当然的事。
避免陷入矛盾境地
模糊语言非确定性,在语言表达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通过模糊语言使非确定性在符合具体语境的基础上作适度的突出和强调。非确定性语言不作明确的特指,或推诿、或估计、或猜测、或希望、或暗示,以使语言的表达符号特定的需要。利用模糊语言这一特性,就可以拉开与原先话题的距离,这样就可以避免陷入尴尬和矛盾的境地。
有一艘豪华客轮满载游客,即使到达旅游胜地的时候,客轮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原来好事多磨,谁也没有料到,客轮出了点问题。团队成员见客轮迟迟不能起航,急于想到达旅游区的游客心情开始浮躁起来,围着他们的领队,追问客轮何时能够起航,何时能够顺利的到达,有的则进行责问,更有的甚至开始“骂娘”,情绪激动可见一斑。这时候,他们的领队则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请大家别急。客轮只是出了点小问题,不费事的,技术员们正在检查,一会就好,客轮马上就可以起航,马上就可以起航!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她不断地进行重复,游客们的情绪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在这里,他们的领队针对游客的既急于到达旅游区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面对游客的盘问与责备,没有急噪,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却用了一连串的“一会儿”、“马上”等却没有确指的词语与承诺,然而正是这一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游客们中途平静地滞留了近一小时,巧用模糊语言抚慰了游客们不平静的心。试想,如果他们的领队在没有把握下,给出明确的答复,或者说时间短一些,如“十分钟之后,就可以起航。”但是,如果十分钟之后,客轮仍然不能起航,就把自己推向矛盾的境地,到时再作解释,游客们也不能相信,到那时,怨声再起,更难平复。或者说时间长一些,也只会增加游客们的怨气,于是无补。当然,更不能面对游客的盘问,不给任何解释。
避免回答令自己难堪的话题
俗话说:“来者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种人的心理,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嫉妒心很盛,他们甚至于倾向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不幸之上,心理往往巴不得他人越来越倒霉,越来越困窘。我们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在我们的面前讲他人的事非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你要清楚,在我们面前道他人是非的人在其他人面前自然也会讲我们自己的是非。
跟这样的人交谈,不宜过于坦诚,把自己所有的心理话都告诉他,对他所道的别人的是非,也不轻易赞同。当然,我们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下逐客令,要求对方住口。在来说他人的是非者心目中,我们至少还是他可以交流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特效,给予答复。
刘秘书在商场上打滚多年,对于那些猎奇者很有一套回绝的办法。他的上司刚被单位提拔为单位主要领导之一,有人借此对他揶揄说:“这下子你可平补青云了吧!“刘秘书明白对方的言外之意,这是在说处在他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是靠自己的才干,而是依附于他人的提拔,但是刘秘书没有做过多的计较,只是一笑,说:“真的?你算得这样准?那我要感谢你了。”答话不卑不亢,但却透露刚气,对方立即为之语塞。试想,如果刘秘书真的较起劲来,说出一番大道理,那就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刘秘书在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模糊回答法,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很常见的。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常常能听到别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对你说:“听说你谈成了一大笔生意,该发财了吧?”若不承认,对方还是将信将疑,若承认,也许正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且,事实上有可能并没有这回事。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我听说了,你也听说了?那咱们一块干吧!”听了这样的话别人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在现实生活中,要分清场合,正确而又巧妙地去运用模糊语言,一来可以照顾到现实的需要,二来也可以不至于陷入不可后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