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张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卡,一个延续了10年,一个延续了3年。头一个俱乐部在单位附近,国营大酒店,白天没什么人,健身中心经理姓李,每天都上早班,上午7点到下午2点,来了之后就游泳,游完泳就洗澡,然后吃饭,然后穿戴整齐的下班了。毛姆小说《刀锋》里有个人物叫莱雷,在经历了漫长的阅读、思索和寻求后,他选择了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安度余生。我觉得这个李经理也是这样的人物,10年来不管外面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去游泳,就能看见他那一身洗得又白又嫩的肉。每次健身卡延期,我都让他给我打最低的折扣,合20多块一次,他说:“不能再便宜了,现在外面澡堂子洗个澡都比健身房贵。”
按理说,酒店经理不能使用酒店内的健身设施,可这是咱国营大店,每天下午,饭店总经理,保卫处,司机班的各位负责人都到这个健身中心来活动一下,洗个澡回家。饭店长年亏损,从这个内部澡堂子就能看出问题来。但健身中心还扩张,有瑜伽馆,健身器材也换了新的。上午健身中心基本没人,我总有机会一个人占据整个游泳池,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心存感激,要不是国营单位不怕亏损,谁能让我享受到私人游泳池呢?
另一张健身卡是在家门口办的,这家健身中心有标准游泳池,乒乓球馆,体操馆,健身房,羽毛球馆,室内篮球场。每天下午,附近中学的学生会来上游泳课,上午则是退休老人的天堂,这个地方还给附近派出所民警同志的锻炼提供方便。泰国警方有规定,太胖的警察要从警察队伍中清理出去,太胖,说明他们好吃懒做,而且有贪赃枉法的嫌疑。我们的人民警察当然要多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家健身中心门口挂了块牌子,写的是“朝阳公安分局指定游泳场所”,我觉得这牌子一挂,就和门神一样,不可能有坏人来捣乱了。我三年前在这里办的卡,5000块,按照我对自己的认知,选择了计次消费,非黄金时间15块钱一次,到现在还够我游100来次呢。
《纽约时报》报道说,08年2月发布的消费者报告显示,相比全国性的大型连锁健身中心,消费者更喜欢社区健身中心,他们一般愿意花费每个月最多95美元去健身。这个数字换成人民币就是咱们高档健身馆的价钱。我有机会办几张更好的健身卡。北京某家健身中心,很多跑步机摆在一起,健身器材密密麻麻,据说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健身效果更佳。当年开张的时候给我两张试用券,我欢天喜地的去了,发现男更衣室比较小,按摩浴池也小,有两个刚练完健美的小伙子,光着屁股对着镜子一遍遍的欣赏自己的身体,抚摸自己胳膊上的肌肉,弄得我自惭形秽。后来,有家中体倍力,开到了我家楼下,销售人员带我参观了一次,但我看那里的基本设施都没弄舒服,很难经营下去。果然,没过一年,这健身中心就被改成网吧了。
中体倍力的合作方,是美国的倍力集团,去年股价跌到了1美元以下,被证交所停盘,处于破产保护之中。有个朋友,在美国买了倍力的健身卡,然后发现被骗了,他签的是三年的贷款合同,钱由银行给了倍力,他这三年要向银行还贷款,不管自己搬家去别的城市还是回中国,健身卡都不能取消。
倍力这样的老字号健身馆不行了,可美国还有更新更大的健身企业,有24小时,有金吉姆,号称是摩托车中的哈雷和咖啡馆中的HARD ROCK。“24小时”的“姚明运动馆”去年在北京最时髦的场所推出,他们用名人策略,合作伙伴有成龙,阿加西,阿姆斯特朗等。这样做也是为了显示公司的资金实力,《纽约时报》早就提醒过消费者,选择健身俱乐部要看他们的资金实力。亚历山大在上海开店,也是选择新天地那样的时髦场所,也是8000块左右的会费。去年12月,亚历山大台湾的所有店铺忽然宣布停业,众多消费者愕然,他们刚被亚历山大的各种优惠方式忽悠着买了健身卡,怎么他们就关门了呢?有财经媒体分析,亚历山大的资金链条早就出了问题,一直要靠忽悠更多的人来买卡才能维持下去。这一倒闭事件说明台湾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中产阶级的消费力正在萎缩。
有人向我推荐过亚历山大北京会所的壁球和SPA,可那地方看着就不像全民健身的地方。这两年我在大街上遇到过好多健身俱乐部的推销人员,近日看《金融时报》文章,说英国的健身俱乐部也是竞争激烈,推销人员把一张钞票撕成两半,把其中一半给路人,如果他来健身俱乐部体验,他就会得到另一半钞票。
2002年10月,加州大学有篇论文,叫《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估》,分析从几家健身俱乐部得到的资料,比如每个月花70美元弄了个健身卡,但大多数人只去了四五次,还不如计次消费,每次10块呢。这篇文章里的数学公式看起来很吓人,但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还是没有明说,健身俱乐部用各种手段推销自己的健身卡,许诺你健康性感的身体,忽悠你买了卡,但实际上他们知道你根本不可能经常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