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一论价值中国网最具影响力专家百强评选
二论价值中国网最具影响力专家百强评选
第二,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应该如何界定?
价值中国此次开展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专家评选,也不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专家评选,而是最具影响力的专家评选。那么,什么才是影响力呢?价值中国的一些专栏作者和网友也作了一些探讨。比如,专栏作者李金路在《影响力专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一文中就归纳说,影响力就是一个品牌,就是可信度,是说服力,是一种谈判与沟通。他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有些松散,不够细致。
了解影响力,应该从影响说起。关于“影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一共有三种解释,一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二是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三是传闻的、无根据的。其中比较合适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评选活动的解释应该是第一种,即“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而影响力呢,按照《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一书(赵成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解释,影响力是通过提供、或拒绝提供、或威胁拒绝提供他人期望的社会价值,改变他人的行动序列,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我认为,这个解释是能够被大众接受的。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阐述了六条构成影响力的基本原理,即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所谓互惠,就是人们会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所谓承诺和一致,就是一旦人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自己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所谓社会认同,就是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自己要决定什么是正确行为时;所谓喜好,就是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所谓权威,就是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所谓短缺,就是“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原理使得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在这六个基本原理中,“权威”就象上面所说的“专家”一样,所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强烈。负责解读《影响力》一书的著名营销专家孙路弘分析了“权威”的硬性影响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大众以及学术界也特别在意头衔。如果有一个显赫的头衔,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得到别人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对头衔的重视,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识别能力。没有识别能力的人,才会将真才实学建立在一个空虚的头衔上。”《施加影响的技巧》一书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权威的消亡”。书中指出,“无论你多么有权势、多么地位显赫,都不能依靠传统的权威去强迫别人执行你的命令。对于传统权威来说,真正有效的就是选择影响别人。”可见,仅靠权威,其影响力是有限的。价值中国专栏作者陈香兰在《写在2008最有影响力专家百强评选之际---值得重视的韩和元》一文中也间接地提到了这个问题。文章指出,“在评介和肯定一个学人的时候,知名度我认为应该不是很重要的,知名度只能说明哪个学人过去做了什么,而并不能够代表他今后能够做什么,在这里,最能够说明这个学人的能力的是他的研究专业真的专不专业,他的观点与现实世界合不合妥,现实世界证明了他的视角的正确性与否,他的建议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没有帮助,这才是最要紧的。”这表明,与专家的权威和名声相比,人们更看重专家当前的表现。
界定影响力,单凭上述简单的定义显然不够,我们还必须将影响力进行分解,使其可以触摸和体认。从有影响力的人的角度看,《嘉氏商谈精诀——无敌金招二百手》一书列举了哪些人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指出,“一般来说,年纪较大的人、或仪表不俗的人、曾经出版过书籍的人、拥有学位的人以及知名度较高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也更容易左右别人的观点。”但这些只是常规的社会现象,显然不能作为最具影响力专家的评价尺度。相比之下,另外一些学者对影响力的拆解似乎更合适一些。他们认为,影响力的产生大体来源于专家的品德、知识素养、才能、情感这四个方面。有了影响力,对一个专家而言,就相当于获得了其他人对他的敬重、敬爱、敬佩、信赖和亲切感,也就有了说服力、号召力、凝聚力和带动力。说到品德,价值中国的读者卢某曾经在参与讨论时由陈嘉珉与崔长林之间的较大的争议,提出最具影响力专家百强评选”不应只是纯粹的“影响力”评选,而应该是完全的“正面影响力”评选,并认为“这样对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学术的健康发展,才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他的提议耦合了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但操作起来有难度。因为,正面影响力的反面是负面影响力,但无论正反都是评价者站在某一个立场上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哪个人的立场就是正面的,哪一个又是负面的。比如,站在崔长林先生的立场上,可能会觉得陈先生不那么正面;可是,如果站在陈先生的立场上,会不会也觉得崔先生也不那么正面呢?这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专家的影响力,大体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是形成的自身性。专家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因素,不依赖于外部的赋予,读者和网友不喜欢,再怎么被编辑推荐、其他专家推荐也没有多少用处。在价值中国,专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即持续不断的写作和其他参与活动,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第二个是存在的持续性。专家的影响力与职务、学历、岗位的关系并不密切,只要在价值中国坚持写作和其他参与活动,就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第三个是作用的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有学者研究认为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个人影响力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所产生的作用很可能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对某个人的言行会有不同的感觉和认识,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取得所有人的认同不那么容易,比如对陈嘉珉与崔长林先生,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二是个人影响力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因为形成影响力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既有可能使影响力上升,也可能使影响力下降;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影响力同样是相对的,可谓此消彼长,别人的影响力上升,你的影响力就会下降,而你影响力上升,别人的影响力就会下降。就价值中国而言,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读A专家的文章多了,留给B专家作品的阅读时间就会相对减少;而投票支持A专家了,也极有可能意味着减弱了对B专家的支持。因此,个人的影响力是始终处在变动状态的,表现在投票率上,就是每天的投票率增量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位次排名的变化。第四个是衡量的客观性。影响力不是靠个人主观认定的,不能认为自己学问不错,能力也不错,条件优于别人,就以为自己先天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了。影响力的大小是通过客观反映来加以衡量的,拥护和支持者越多,拥护和支持的力度越大,说明影响力越强;反过来,拥护和支持者很少,则说明影响力不大。我们注意到,在价值中国也有许多注了册的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学者,但他们网站不高的点击率表明,网友们似乎并不买他们的帐。相反,有些草根专家,却深受网友们的喜爱。
那么,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呢?受《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一书的启发,我认为就价值中国网而言,专栏作者们也好,专家们也好,他们施加的影响力的量的差别可以直接归于以下四个基本的解释性因素:1、学术资源和研究方向的差别。有的学术内容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比如股票、基金的走势分析,一直居高不下,捧出了何党生、肖乐义、靳海光等一批名人;有的则过于专业而少人问津,比如税务、财务。王仲礼先生写了很多税务方面的文章,但少有能引起讨论或投票较多的。2、个人使用学术和人脉资源的技能和效率的差别。有的人由于长期活跃在价值中国,面孔熟悉,聚集了较高的人气,而有的人则可能初来乍到,或不擅交往沟通,无人理睬。用前面所提到的互惠理论来解释,那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来访问我的网站,我就去访问你的网站;你来评价我的文章,我就去评价你的文章;你来投票支持我的文章,我也会去投票支持你的文章。这是不是网络上的潜规则尚不得知,但这种现象总是有的。在这种尚未定型的潜规则面前,那些只知道埋头发表文章而不理“朝政”的,端着架子高高在上不与其他作者同乐的,其文章也会象流星一样很快从人们眼前掠过,形不成任何影响力。3、人们合并和转化学术资源能力的差别。这里可以用到一个词,那就是“炒作”。炒作得好,文章会被更多的人看到或评论,反之则如泥牛入海。4、人们使用其个人资源的选择趣向的差别。有的人很在意他人对自己文章的看法,有的人则不在意;有的人在意自己在评选活动中的排名,有的人则不在意。这种选择趣向的差别,不仅影响了作品的点击,同时也影响了排名。比如三千强名单原本靠前的郑友林、郑建仁、刘建江等人,当时分别列第5、16、20位,而在此文即将发稿的2008年2月16日,他们的千强排名分别仅列第10、44、41位,属于成倍地下滑。由此观之,影响力也是一个易碎品,一个专家即使曾经有过再大的名气,只要淡出网友的视野,影响力就会大幅度衰减。这大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精髓吧?
对专家影响力的界定,价值中国的评选规则作了很好的考虑。我认为,专家影响力可参考企业影响力来界定。企业影响力通常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美誉度两大部分。参考这个标准,专家的影响力也可包含专家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即专家作品占网站全部作品的比重、专家作品美誉度即专家作品点击率投票率及跟帖率。这是两个基本方面。可喜的是,价值中国的评选规则不仅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还添加了其他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从三千强到一千强到五百强再到一百强的过程中,网友的支持率所占权重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影响力”这三个字的重要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