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春晚鞭炮静


  尽管有人把今年春节晚会说得很消极,甚至将小品《火炬手》说成是赵本山的“滑铁卢”,但我还是因为雪灾停电没能在除夕之夜享受这顿精神盛宴而觉得自己欠了自己一笔年债似的。

  感谢央视三套节目在正月初十的夜晚给我们这些错过除夕这档时光的灾民们补上了这一精神年夜大餐。我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这次看春晚,几乎是我看春晚有史以来最完整享用春节晚会的一次,因为,从这夜春晚开播到收播,自始至终没有一声突如其来刺耳的鞭炮炸响干扰,从而使我们得以在这晚该笑的时候捧腹抹泪、痛痛快快地笑了,该感动时候酣畅淋漓、完完全全地感动了一回。要是在除夕日,按我们这里的习俗,晚间至少有两次鞭炮要放,团圆饭前一次;关门守岁了,要“闭门大吉”,得放一次,有早有晚,各有不同,大约也就是春晚播放这段时间里;如今到了零点,正是新旧年交接点,似乎很多人又兴放鞭炮。这样一来,整个晚会几乎就难断“爆竹声声辞旧岁”!

  鞭炮燃放呗分高,刺耳吵闹,污染环境,心脏病患者尤其要当心,健康人被这充满喜气的鞭炮炸伤乃至炸死的事也屡有发生。但为什么人们就是乐此不疲,并大有在这方面攀比愈演愈烈之势呢?因为这是一种文化,既然被定格为一种民族文化,有人将这面“文化”旗帜一打出,那些先前对燃鞭炮还多少抱有点感冒和厌烦情绪的人,生怕在世人面前丢了“文化人”脸面,也就即刻瞎哄哄使劲地鼓起掌来,显出十分的有文化,对捍卫文化显出十分强烈的“责任感”来:应该将这一爆竹文化传承下去,永远卖力地传承下去,哪管它充满着什么迷信色彩和内容!

  然而,我要说,即便是文化,也还是有先进与没落、进步与落后之分吧。泱泱中华,曾有过多少有文化的东西是怎样地盘压在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比如男人的辫子,比如女人的缠脚……然而,严冬过尽绽新蕾,如今,人们拭目找找,昔日这些乌七八糟的“文化”安在哉?只可笑“纸船明烛照天烧”!看起来,仅因为燃炮曾今冠有了“文化”的头衔,便毕恭毕敬对它不敢稍动汗毛,多少给人一点滑稽的感觉。

  一些文明进步的大城市,曾今一度是对燃放鞭炮严令禁止的,但很快便松动,开禁,直至现在大兴燃放鞭炮攀比风。这真是所谓,撼山易,撼旧习俗难!只是我想断言,在这方面,真正最为心花怒放的应该是那些鞭炮经营商,先前卖力大树“爆竹文化”以反禁放鞭炮令的保不定就是这些经营商的代言人。要知道,就在这噼里啪啦的鞭炮狂炸声中,白花花的银子正哗啦啦地流进了放鞭经营者那贪婪无度的口袋里。不过,也好,那些大大小小的鞭炮制造企业多少总算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掏别人特别是摆阔的富人那里的口袋养活了一大批人,也为国家的税收作了贡献。尽管也有人被炸伤炸死,2月14日广东佛山市三水区的20栋烟花爆竹仓库还发生大爆炸,“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级地震”,幸好没伤着人!只是,习俗难撼,改改以趋利避害总可以吧,比如限定鞭炮燃放地点、时间,比如利用电子科技声光技术生产环保型电子鞭炮?

  至于春晚,尽管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乏其人,这多少总显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在攀升,但我还是以为,每年一顿的春晚还是花费了制作者的不少艺术心思的,毕竟她是我们年夜的精神大餐,如若把这一精神盛宴也给撤了,只剩下鞭炮的疯狂炸响,那我们的年夜“文化味”怕就寡淡得有些怕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