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金股”回头看,究竟成色几何?


  春节期间朋友聚会,免不了谈起股市。自6124点以来的暴跌无疑使猪年股市的尾段蒙上了阴霾。除了及时获利了结者喜孜孜的,高位未抛空者多少被抹去了不少盈利。然而最后悔、损失最大者则是大量买入或持有众多机构大肆宣扬的2008股市“十大金股”者。

  据有关媒体去年12月29日统计,共有17家权威机构年前先后发布了所谓2008股市的“十大金股”,按推荐家数排名在前的分别为万科A、贵州茅台、工行、平安、国航、中信证券、中石化、招行等。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金股”大多令人失望。

  截至猪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按照它们从高位下跌到当天的收盘价,万科A跌30.8%、茅台跌9.2%、工行跌21.2%、平安跌48.1%、国航跌21.3%、中信证券跌37.6%、中石化跌37%、招行跌22.2%。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24.9%。除了茅台、工行、国航、招行强于大盘之外,其他个股跌幅明显大于大盘,平安的跌幅居然是大盘的一倍。

  有人会说,是因为近期大势不好,影响了“金股”闪闪发光。这就很值得质疑了:原来机构推荐的金股,其生命力必须是大盘必须走好?投资者肯定也不服气,如果大盘处于强势,绝大多数个股都会涨,还用得着推荐吗。也有人会说,是因为近期市场热点在中小盘股,而机构的“金股”都是大盘股。这就又让人不服气了:原来机构推荐的金股除了必须大盘走好之外,还要热点正好轮到大盘股。所谓的“十大金股”原来是要必须满足某些先决条件的。

  虽然我们不能过高要求机构的研究部门,但既然是金股,当大盘下跌时,至少应该跌幅小于大盘吧。如果只能在大盘上涨时才发光,这样的“金股”是不是有点像“暖房里的花朵”?如果“金股”只能在大盘上涨时发光,只能在热点轮到大盘股时才发光,这种金股的生命力是大成问题的。

  其实,所谓的“十大金股”只是一些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基金重仓股,这些股票在被推荐时,股价已大幅上涨,有的更是大大透支了业绩。所以,不少“十大金股”出炉之日,恰恰是股价见顶回落之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机构为何不推荐股价被严重低估、往后会成为“黑马”的大牛股,反而推荐已见顶的股票呢。是有好股票不愿意公开,还是没有能力推荐呢?

  耐人寻味的是,大盘从6124点大跌了近2000点,大约有200多只个股反而创了新高,这些股票大多恰恰是没有机构推荐、关注的“冷门股”。不少大牛股其实是从“冷门股”、“垃圾股”中脱颖而出的,如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曾经是ST股,当其在ST行列时,机构根本不关注,而今炒到二、三百元时,居然也被众多机构归入“十大金股”之列。

  依笔者之见,众多研究机构如果为了每年年底按惯例推出一套新一年的投资资料,在推荐有关个股时,不如将所推荐的个股命名为重点关注股之类,千万不要弄出什么“十大金股”、“八大金股”之类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