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人民网—《人民日报》曾连续刊发了中组部署名仲祖文的《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等有关干部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文章,对于引导政通人和的社会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一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和使用干部的正确导向。文章指出,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干部;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培养干部;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就是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
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这方面的实践很多。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不少地方从党政机关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等。这些措施,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在基层、在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传承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创新之举。(据2008年2月1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践已经证明,基层一线,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试验田。它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那里事务繁多、矛盾复杂,最能磨砺人的意志,也最能锻炼人的能力。当然,培养的关键还在于使用。应该说,在基层一线,不乏大量作风硬朗、能力超强、群众基础较好的优秀干部和年轻干部。但是,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由于受诸如习惯于用领导身边人、局限于一把手说了算等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得很多优秀的基层干部进不了“视野”,得不到“重用”,荒废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甚至有的基层干部因此还怨天尤人,引发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一些地方搞的诸如机关干部下派、挂职、锻炼等等,由于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光栽花不浇水,使得很多机关干部一派了之,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想真正调动基层和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必须更多地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打开从基层选拔使用干部的“绿色通道”,为优秀基层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便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就是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提出的要求,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努力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党政机关干部选任等实际工作中要适当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而不是干部使用被遗忘的角落。
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就是把选用干部的视角向基层一线倾斜,不但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更要注重从基层工作时间长、实绩突出的干部中选拔使用干部。使基层干部愿意在一线锻炼成长,机关干部渴望到一线建功立业,而不致使基层干部灰心,让机关干部不敢到基层去。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和将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开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之门,广纳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特别是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必须钢化和硬化,强化到基层一线和到群众中考核考评的措施,不能采取变通和折中的方式,更不能让一些干部拿“基层工作”作为自己升迁的“跳板”。另外,要推广一些地方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公务员和有的地方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等“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的经验和做法,并且要加大力度,形成常效机制,真正让安心基层工作的同志有盼头、有奔头;同时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不让那些善于钻营、不脚踏实地工作的投机分子有想头、得甜头。
应该说,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实践中不是没有,而是不多,或者不常。一个在基层靠实力辛辛苦苦升到重要位置的领导干部,老百姓见到的不是太多;而一个在上面工作平平但是到基层“转悠”两下就旋风式升迁的干部,老百姓却见得很多。另外,基层干部“坐直升机”的少,而上面干部“空降”的多。这种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一个“原则”的落实问题。在少数领导者的心中,“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原则”和“规定”常常会被“感情”和“私心”所吞噬或淹没,用自己身边人、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便代替了凭实绩选人用人。所以,要想更多地、经常地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还必须加大对权力的制衡和约束,才能有效防止制度变换、规范失灵、程序空转。
如果说,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长远之计;那么,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则是党的事业永远昌盛的源头活水。只有更大范围地畅通基层干部上的渠道,更多地让优秀基层干部“浮出水面”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去;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基层工作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让广大基层一线的干部安心基层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才能将党的事业基础打得更牢、更实、更稳。
新闻链接:
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
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这方面的实践很多。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不少地方从党政机关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等。这些措施,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在基层、在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传承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创新之举。(据2008年2月1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践已经证明,基层一线,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试验田。它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那里事务繁多、矛盾复杂,最能磨砺人的意志,也最能锻炼人的能力。当然,培养的关键还在于使用。应该说,在基层一线,不乏大量作风硬朗、能力超强、群众基础较好的优秀干部和年轻干部。但是,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由于受诸如习惯于用领导身边人、局限于一把手说了算等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得很多优秀的基层干部进不了“视野”,得不到“重用”,荒废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甚至有的基层干部因此还怨天尤人,引发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一些地方搞的诸如机关干部下派、挂职、锻炼等等,由于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光栽花不浇水,使得很多机关干部一派了之,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想真正调动基层和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必须更多地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打开从基层选拔使用干部的“绿色通道”,为优秀基层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便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就是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提出的要求,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努力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党政机关干部选任等实际工作中要适当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而不是干部使用被遗忘的角落。
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就是把选用干部的视角向基层一线倾斜,不但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更要注重从基层工作时间长、实绩突出的干部中选拔使用干部。使基层干部愿意在一线锻炼成长,机关干部渴望到一线建功立业,而不致使基层干部灰心,让机关干部不敢到基层去。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和将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开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之门,广纳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特别是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必须钢化和硬化,强化到基层一线和到群众中考核考评的措施,不能采取变通和折中的方式,更不能让一些干部拿“基层工作”作为自己升迁的“跳板”。另外,要推广一些地方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公务员和有的地方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等“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的经验和做法,并且要加大力度,形成常效机制,真正让安心基层工作的同志有盼头、有奔头;同时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不让那些善于钻营、不脚踏实地工作的投机分子有想头、得甜头。
应该说,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实践中不是没有,而是不多,或者不常。一个在基层靠实力辛辛苦苦升到重要位置的领导干部,老百姓见到的不是太多;而一个在上面工作平平但是到基层“转悠”两下就旋风式升迁的干部,老百姓却见得很多。另外,基层干部“坐直升机”的少,而上面干部“空降”的多。这种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一个“原则”的落实问题。在少数领导者的心中,“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原则”和“规定”常常会被“感情”和“私心”所吞噬或淹没,用自己身边人、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便代替了凭实绩选人用人。所以,要想更多地、经常地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还必须加大对权力的制衡和约束,才能有效防止制度变换、规范失灵、程序空转。
如果说,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长远之计;那么,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则是党的事业永远昌盛的源头活水。只有更大范围地畅通基层干部上的渠道,更多地让优秀基层干部“浮出水面”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去;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基层工作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让广大基层一线的干部安心基层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才能将党的事业基础打得更牢、更实、更稳。
新闻链接:
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