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的一点看法


中国哲学的过分向内追求在明代心学之中达到极致,并从程朱理学中继承发扬了对道德和精神的虚空事物的近乎终极的追求,单纯向内剖析自我的思考方式是中国哲学家们的视角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他们很少能够用哲学去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规律,这使得他们的学说注定在某些地方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以“天理”“良知”论争封建道德似乎拥有绝对权威,但必定不会逃出悲剧性的命运。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在朱熹理学走到困境时建立起了力挽狂澜的独特思想体系。它力图通过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从而确立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含有一定的类似启蒙思想高扬人性的韵味,及强调自由的主张。但由于历史及文化传统的局限性,他的哲学思想以现实道德精神的完善和自觉为目的,而大大地忽视了“理性思考”自然与社会的方面,这使它自觉不自觉地堵塞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心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也并没有使中国人摆脱愚昧,使人类真正开始独立地运用理性方法去思考问题还要归功于启蒙运动。

附:

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

王阳明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