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关税争端升级 中方或将失利


 

一项违反贸易规则的初步裁定,在中国经济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一旦终裁败诉,这将被作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的首度败诉案例而载入史册,可以说,此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汽车业本身。

 

起因

2月13日,由3名成员组成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小组,对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投诉案作出了初审裁定,认为中国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大额关税的政策,违背了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判决中方败诉,并要求中方给予进口汽车零件更多优惠。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的初步调查结果要经过各当事方大约三周时间的审阅和评论之后才能成为最终结果,而最终结果还要经过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审议并通过之后才能成为正式裁决。按照争端解决程序,当事方还可以就正式裁决结果提出上诉,也就是说,正式裁定要等到今年3月才能公布,因此,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14日在一项声明中说,中方尊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正在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向各当事方散发的中期报告,且在专家组作出此案的最终裁决之前,不对报告进行评论。

引发此次诉讼的源头在于中国2005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根据《办法》,对核定为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将统一按照整车税率征收关税,其中,对大于等于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中国目前对整车征收的税率是25%,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仅为10%,二者相差甚大。

随后,中方有关人员表示,对占车价60%或以上的外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等的进口关税是为了防止进口商避税,目前中方所采取的措施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全相符,不存在歧视外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问题,中国将对此裁决上诉。

 

纷争

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欧美国家曾向世贸组织投诉,称中国对占车价60%或以上的外国进口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变相逼迫中外合资或中国汽车制造厂家使用中国自产的汽车零部件,同时宣称外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将生产地转移至中国,导致欧美相关行业工人失业。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世界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都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让正在经受贸易失衡的西方国家倍感压力”,对于这份迟到的裁决,2月19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这些国家和组织就是希望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来解决自己的贸易失衡问题。

分析人士则认为,尽管世贸组织专家组目前只是“临时裁决”,中方仍有上诉机会和辩解空间,但让世贸组织改变判决结果的机会不大,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争端解决小组作出过与初步裁决不一致的最终决定。一旦3月正式公布的裁决不变,那么此案也将作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的首度败诉案例而载入史册。

同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判决下达后,若中国政府拒绝改变相关政策,上诉国家和地区将有权对中国实施制裁。

 

影响

就在投诉案争端不断推进时,众多的汽车厂商和业内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但对行业影响不大。

 

2月19日,在一汽丰田向首汽交付50辆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作为北京二会用车的交车仪式上,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汽丰田将密切关注这一事态的动向,其认为,最终的结果不管怎样,都不会对一汽丰田购成冲击,因为所有的合资厂商在中国的最终目标都会加快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即使现在某些部件由于技术原因只能采取进方式,但这一时间不会持续太长。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的绿色环保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2006年初被引入中国在一汽与丰田的合资工厂天津一汽丰田生产,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使用的是CKD模式生产(从国外进口整套零部件,拼装成整车后以“国产车”名义进入市场),由于国产化程度低,也是按整车征收的关税,致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也许王法长常务副总经理的说法也代表了其它合资企业的心声,在随后的采访里,大多数的合资企业也表示,不管最终裁决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本身业务。因为这些企业的零部件早就实现了国产化,以广州本田和上海大众等一些早期进入中的企业为例,目前国产车型的国产化率都超过80%。

对此,中国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也认为,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量也逐年上升。因此,本地化采购已是大势所趋。

“不过,从目前来看,一些高端的豪华车型比如奔驰宝马等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些车型的国产化率都很难达到40%。” 贾新光表示。

 

要在失利中学会长大

伴随着中国汽车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都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并逐渐把中国建成了其全球网络中的重要一环,甚至在中国生产出零部件后再出口到其它国家。

而这,正是那些所谓的西方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所不愿看到的,正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组织所言,“由于生产地的转移,会让本国相关行业工人失业”,但它们则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中国市场充分开放的结果,更是对全球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见证。

中国有句古话,“无商不奸”,商人永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些全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想,除了低廉劳动力因素外,中国则是更有它们所需要的广阔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800万辆,达到88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而在西方最发达,并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的美国,由于经济放缓、楼市下挫、次贷危机,以及高油价,美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第二年下滑,退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而且,谁也都会知道,一个正在成长的市场的机会绝对会比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的机会多得多。

以世界上第三大的汽车零配件公司麦格纳为例,在过去的3年中,麦格纳在中国工厂已经从原先的4家增加到了现在的16家,并还在上升。麦格纳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的任何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事实,因此,我们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有计划的扩张进入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步伐。”

因为这些企业相信,在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而这,正是外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将生产地转移至中国的最大原因,而不是美国、加拿大、欧盟所言的是中国提高关税迫使它们生产转移造成工人失业。

也许这次终裁我们会失败,但我们不要气妥,还是用一句中国的老话,事在人为,虽然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历史上,迄今为止还未出现过终裁与初裁不一致的先例,但难道别人没有开创的先例我们就不能开创吗?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历程中开创的先例己经够多的了,再说,我们正在努力。即使终裁结果仍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我们在此案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还可以用于我们起诉和被诉的其他案件中。

因为对一个真正的贸易大国来讲,起诉和被起诉永远是寻求贸易规则平衡的重要过程,我们要做的,是要在这次申诉的过程中总结失败原因,学会保护自己,从而让下次的利益不再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