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伦理”教学大纲


     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形象和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很值得进行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分析和挖掘。同时,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伟大经典也拥有广大的读者,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即人学”。

     本课程将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探讨文学与人生伦理,但重点是近现代文学及其中反映出来的现代人的处境和追求,尤其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见的伦理精神。前者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帝死了,是否什么都可以做?”揭示了现代人在传统权威崩塌之后的基本伦理困境,后者从鲁迅、路翎到史铁生则相当深刻地展示了现代中国人在二十世纪不同时期的精神状况和道德追求。

     本课程拟参照哲学伦理学的原理,注重精选文本的阅读和分析,通过分析这些文学经典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点,使同学们在阅读这些作品中不仅有审美的愉悦,也获得道德和人生哲学的一些感悟,从而丰富和深化自身的精神世界。

 

本课程初拟分为以下九讲:

1.      引言:文学与伦理的关系

2.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一览

3.      陀思妥耶夫斯基

4.      托尔斯泰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一览

6.      鲁迅

7.      路翎

8.      史铁生

9.      结语:现代人的道德处境与生命关切

 

每讲2-4课时。学期中将安排读书报告的作业和讨论,期末考试为出题课堂开卷。平时作业将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将占总成绩的60%。

 

主要阅读和参考书目:

1      何怀宏  《道德  上帝与人》      新华出版社 1998

2      伯林      《俄国思想家》       译林出版社 2001

3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4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玛佐夫兄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6      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尼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7      鲁迅      《鲁迅全集》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8      路翎      《路翎文集》或《财主底儿女们》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5

9      史铁生  《务虚笔记》    南海出版公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