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2月18日,浙江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浙江横店集团圆明新园工程的社会公募,圆明新园工程也同时宣布将在年内启动。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是元宵节了,是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万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圆圆的日子里,想起说起我们已经衰败残破的圆明园,就像是看《红楼梦》的时候,同时看到了宝玉成亲和黛玉焚稿的对比戏一样,让人百感交集的。越是轰轰烈烈的圆明新园即将开工的大喜,越是圆明旧园废墟上的沉重叹息。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圆明园,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再现它,不管花多少钱去再现它,也不管什么人出于什么想法去再现它,那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圆明园之梦,都不可能再圆了。这个道理不要说是专家了,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了:那时候的文化氛围,那时候的创意大家,那时候的能工巧匠,那时候的奇异珍宝,都已经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讨论复园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再现小说《红楼梦》中的场景和人物一样,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远的梦,一个永远无法再圆的梦。
然而,我又觉得:是不是说不能完全再现原来的园子,就不能再根据原来的构思,造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圆明园呢?我不这样看。从圆明园这个品牌的号召力上,从中国人的圆明园情结上,从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带给人们的休闲和娱乐上,从投资方经济利益的期望和回报上,圆明新园都有它存在的特定价值和建造的意义。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园林景观,一项娱乐活动,一次观赏休闲,是不是一定要扣上逼真才有意义呢?我想不是的。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价值点,都支撑在能不能和原来的园子一模一样上呢?就不能是基于原来那个创意的想象和延伸吗?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对重建圆明园是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的。
我在北京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圆明园不远,一位家在北大的老同学,帮我借了辆自行车;我第一次骑车子到圆明园的遗址上去看了看。宽阔冷清的福海上,空旷寂静中透着悲凉;东倒西歪着残石柱的废墟上,像是一群人举起双手伸向苍天,在诉说着什么,又感叹着什么。这里太沉重了,沉重的人们不想说话,只有心被紧紧地揪着往下拉,让人欲哭无泪。血色残阳下,废墟被笼罩在一片火光之中,让人烧灼地透不过气来。人木木的,这是在任何地方都从未有过的感受。
前几天,央视教育频道的《大家》栏目,做了一档有关圆明园的节目。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古建专家,就刚刚摄制完成的纪录影片《圆明园》,谈有关圆明园的话题。节目中不断穿插着用电脑制作的三维立体动画景观圆明园的场景,尽管那只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没有真实画面那么鲜活和自然,但还是让我非常惊讶。大水法那里十二生肖动物头型喷水口,和中间似层层莲花瓣叠起的直立流水柱,构成一幅欧洲风情和中国文化交织融合的景观。这里有着华丽的造型,和浪漫的喷水场景,又藏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制作,太美了。随着画面中,一段一段的圆明园景观展示,你会感觉到什么是万园之园了。可以说,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圆明园都无法表现它的美;如果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物的价值,对别的宝物来说,那是一种夸张,而对于圆明园来说,就太低估它的魅力了,什么样的城能与圆明园相比呢?它本身就是一座城,一座凝聚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城;一座蕴含着中华文明数不尽的珍宝的城。在这里一切宝贝都显得黯然失色;任何想象都相形见绌,它是人间的瑶池仙境。它太完美了,完美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是风景中的《红楼梦》,风情万种又变幻无穷,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但顷刻间,一场大火中,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切化为乌有。还仅仅只是看了些圆明园的再现片断,就让人叹为观止了;人间还有此等美景,让人看了几天都在回味那些场景。
这几天,媒体都在说一件事,浙江横店影视集团,准备投资200亿元,用五年时间,在横店350公顷土地上,再造圆明园。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反对声。反对者认为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再现已经消失了的圆明园了,充其量只是一堆金壁辉煌的建筑;况且五年时间太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建造出清朝历尽150年,六代皇帝,康雍乾嘉道咸,才最终建成的圆明园。而赞同者则认为,可以用再现当年的盛景,来表现现在的太平盛世;也是人们旅游的一大景观。我想对此谈一些我的看法。
反对者有一个很硬的理由,认为圆明园除了构思的奇妙无比和建筑群的精美绝伦以外,还有数不清的文化内涵,树木花草,园林景观,屋中陈设,金银珠宝,名人字画等等。它不止是建筑,而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再现建筑容易,营造当年的文化氛围已经不可能了。我觉得任何一处景观如果没有了,重建都很难做到和原来一模一样。如果以和原物是否相同作为标准,那么任何景观的修复和重建都有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在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塔,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地协调,你完全看不出来它是后来添加的,但是看说明你却发现该塔已经在历史上被多次重建了,你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合适的。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和杭州的雷锋塔,都是现在重建的,没有人反对它的再建;建好以后它也很快成为人们新的旅游热点。杭州十景的雷锋夕照,因为雷锋塔的新建而得以复原,又由于雷锋塔的重新矗立,和对面的保俶塔形成呼应,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风景。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它并不是三国时候的原做,但却照样给人以刘备招亲的戏剧般的联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果都拘泥于是不是原来那个样子得话,那所有的景观毁损之后,都再无修复的可能了;再者现在的重建,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古迹了。
反对者还有一个观点,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建造的2500个主题公园,百分之七十以上亏损,只有百分之十盈利。像无锡曾经热闹一时的欧洲城和已经开建的亚洲城,现在都已关门大吉了。有关主题公园我去过非常多,像无锡的欧洲城,杭州的宋城,上海的福禄贝尔科幻乐园,北京的中华民俗村,世界公园等等。主题公园的兴盛和衰落不是主题公园这种形式本身的错。
我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正赶上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建造大观园。它是分期而建的,建好一期开放一期,我去过其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仅就已经建好的部分来看,它就很有旅游价值。它和小说中描写的大观园非常接近,徜徉其中像是和《红楼梦》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非常奇妙。它也把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化成了活生生的景观,这个主题目公园就很有特色,对游客也很有吸引力。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园中的建筑景点显得粗糙,比如,潇湘馆里的建筑不是用真的竹子搭建的,而是水泥建筑上画上了竹子的图案;许多建筑远看挺漂亮,近看不够精致
我认为,有些主题公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选题没有吸引力,造景又缺乏艺术性,让人看了一次就够了;还有的主题公园选题当初创意不错,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了,原来的主题也因过时而遭冷落。比如全国一窝蜂上了很多的民俗村,现在人们一年有很多次长假可以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可以去看真正的民俗村,谁还会去那模型式的民俗村呢?还有世界景观类的主题公园,堆个小山包就说是埃及金字塔,有点小水流就说是尼亚加拉大瀑布,说是世界景观的汇集,结果人们看到的像是小孩子们过家家玩得东西,看了一次就觉得非常好笑,不可能再去第二次了;口碑不好,没有去过的人也不想再去了。还有像福禄贝尔科幻乐园那样的,里面各种玩的东西就是想方设法把人转的晕头转向,这样简单的游戏人们不想去就正常了,就像现在遭冷落的嘉年华那样,玩得就是心跳,开始时图个新鲜,玩得多了,没有新鲜感了,谁还愿意花钱找晕呢?自然难有吸引力了。
圆明园就不同了,现实中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的地方去,它的构思非常地独特,这样规模的园林,五年200亿元是无法打造完的,但是,完全可以先打造一部分,通过滚动开发,用先期建好开放部分的收入,再来建以后的部分;200亿只是前期投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的不断完善使园子越来越精美,通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再现整个圆明园的盛景。当年的园子是不可能重现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从来就没有真正出现过,谁有能说他能把曹雪芹的构思准确再现呢?比起《红楼梦》里的写意大观园来,圆明园有图纸也有当年留下的图画,因此,对圆明园的建造比大观园更有图可依。文化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重现当年,但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真实的感受,这本身就有旅游价值。有人固执地认为,只有和原来一模一样才是圆明园,而我却认为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块品牌,我们现在是要运作这块品牌,重新来包装和诠释圆明园,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旅游点,以丰富现代人的旅游资源。
有人说还是废墟好,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目的是什么,我想打一个比方,如果家里有一个让全家人爱戴的老母亲去世了,我们每年清明的时候,去凭吊一下表示我们的怀念和哀悼就可以了,难道我们天天都要沉思,以泪洗面地过日子吗?我们就是再伤心,圆明园能复原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快乐作为我们重建圆明园的出发点。如果有人认为圆明园一定要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英法联军是怎么烧掉我们国家圆明园的,那就不要建新的园子了;我相信任何新建筑,它再精美再漂亮也没有废墟更能让人产生对往昔的怀念,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了。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是要天天沉浸在那种悲剧的气愤中呢?我有一个观念,我觉得牢记历史是对的,但如果天天铭记着历史的伤痛,以致于以沉浸在悲剧中为美,不想去过快乐轻松的日子得话,那人就活得太累了。我们重建圆明园是为了找一个新的旅游场所,让人们在里头快乐和游玩,而不是为了建一处凭吊的地方。如果这个问题本身看法不一致,是否修建园子当然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了,难怪有些人会觉得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现当年的圆明园。
此外,我还觉得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古建筑需要修复,北京不就是为了2008的奥运会在大修故宫吗?到各地去旅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也都需要修复,比如苏州的园林,安徽的徽派民居等,今后修建老的中国建筑和建新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圆明园的建设可以集中我们国家古建方面的专家和优质的工匠,他们在建造圆明园的同时,既继承和保留了古建中的建筑技艺,又可以带出一大批古建工匠来,这种培养将会为我们国家的古建领域培养一大批各种门类的专业人士。有这方面的需求就会有一批人往这个方面努力,这对圆明园的建设和其它的古建修复重建都将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情。
如果说到反思,我倒觉得我们国家要反思的事情非常多。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损失最大的是圆明园吗?想一想我们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吧,如果说圆明园一把大火烧掉的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得话,那十年的灾难比起那三天的大火哪个损失更惨重呢?十年毁掉了多少物质遗产,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十年中有多少像老舍先生那样的文化精英,含冤死去,又有多少文化大师们停止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十年时间,我们的文化突然停止了;十年过去,虽有很多大师们劫后余生,可他们创作的黄多时代却永远地过去了。如果说圆明园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得话,我们用国防的强大可以来防止这种灾难的重现;但是,我们有没有很好地总结文革中的灾难教训呢?四人帮在文革中横行是事实,对毛泽东在晚年犯了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有没有经过深刻地反思呢?是什么使全中国在那个时候变得疯狂而残忍呢?我们现在有没有建立起防止那种疯狂的年代再现的防范机制呢?如果有得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呢?如果没有得话,那十年的代价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国家有比烧毁圆明园更值得深思,更应该反思的地方。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的人民永远比任何园子更重要,保护人民大众不再受以前那样的浩劫,比建园子要重要得多。
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们的沉思还有很多,比如英法联军烧了我们的园子,146年过去了,中国人在军事上是强大起来了,英法都不敢再小瞧中国人的军事实力了;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我们是不是想过,在这146年间,我们努力的够不够呢?
我们要反思历史,也要享受生活。因此,我为浙江横店集团再现圆明园的大手笔,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