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不需要毫无意义的“奇迹”


    中国证券市场向来都不缺乏“奇迹”。

    日前,借壳概念股ST长运连续44个交易日封于涨停,将此前ST金泰的42个涨停“奇迹”刷新了。当市场都为ST金泰的42个涨停津津乐道时,或许没想到其创造的“奇迹”竟然这么轻易地就已“作古”。

    其实,ST长运创造的“奇迹”仅仅只是A股市场的一个缩影罢了。由于年轻,也由于还不够规范,类似“奇迹”的上演并不应感到意外。而问题则在于,某些市场上的“奇迹”竟然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这才是值得市场深思的。

    去年A股市场的几件大事无疑是“杭萧钢构事件”、“带头大哥事件”、“基金老鼠仓事件”以及由于中石油的发行上市引发的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大讨论。一个是信息泄漏内幕交易、一个是违规违法的证券活动、一个是市场中的“大哥大”的违规行为、再一个则是事关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可以说,这几个事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堪称目前市场上的一面“镜子”。

    “杭萧钢构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利用内幕交易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敛财4000多万,其暴富的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带头大哥”虽然事后司法部门认定的违规金额只有20余万元,但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则不是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而“基金老鼠仓事件”则完全将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内控机制等方面的弊端暴露无遗;“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石油成为“套牢投资者公司”,如果不是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问题,又何以至此?

    这还不算,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炸”得自身连续两个跌停,大盘也被其“炸开”了下跌的“缺口”,并且,其对于市场投资者信心的打击亦是巨大的。如果说美国次债危机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还停留在心理层面是虚招的话,那么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则是实实在在的重重一棒。道理很简单,在中国平安的方案中,并没有清楚地说明募集资金将用于何处,此等“模糊语言”能够出现在应该较为严谨的上市公司公告中,没有此前监管层的“默许”,显然是不可能在监管层进行审核时获得通过的。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不管能否成行,都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按照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时的价格进行测算,其再融资的金额将达1500亿元左右,远远超过了此前海通证券已实施的再融资金额260亿元,也使尚未实施的中国石化300亿分离交易可转债相形见绌。显然,中国平安的方案,堪称上市公司再融资史中的“大手笔”,亦是A股市场再融资的“奇迹”。

    如果中国平安的方案真的落到“实处”了,则是“奇迹”真实地产生了,可市场并不需要这样的“奇迹”出现。事实上,中国平安的方案公布后,市场也是质疑与非议不断,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以发泄不满。尽管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证券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反映表示:此事整体评价正面,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但其一家之言并没有获得整个市场的认同,股价仍然绵绵下跌,也导致参与的投资者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此轮大牛市行情启动以来,A股市场其实已经创造了诸多“奇迹”,如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市值第一大石油公司、煤炭公司、保险公司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这些美丽的光环逐渐褪色之后,留给市场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打开K线图看看这些所谓的市值全球第一的公司吧,那是诸多中小投资者的财富被市场无情地蒸发,是诸多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失望。正如中石油上市引发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大讨论、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又引起了市场关于再融资机制的大讨论一样,针对市场频频发生的“奇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深刻地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