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电信重组面临操作问题3G不会因重组井喷
陈志刚
迄今,沸沸扬扬几年的电信重组“再次”眉目了然。
但轮廓的清晰并不代表尘埃落定,相反,更多不确定因素的解决方案和进程,将影响到重组之节奏及由此波及的运营商、产业、供应商,乃至消费者之利益。
目前来看,需要解决好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久拖不决
每次重组的传言出来,方案基本大同小异,时间节点则在风生水起之后,一拖再拖。
这是个大麻烦。
传言乱人心,在传言纷纭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运营商会在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上放开手脚,甚至在工作情绪和效率、短期营销和投资计划等方面,也客观上会受到影响。这些,显然不利于运营商的大发展。
因此,既然本来就是行政命令的产物,重组方案应该尽快公布执行。主管部门为了平衡各方面利益所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和反复权衡,不仅于运营商无益,对我国电信运营产业各环节都是一个伤害。
现在看来,尽管传方案已定,但果真要宣布执行,估计要等到下半年了。
主管部门应该会考虑到奥运会的因素,以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环境。
中间的大半年,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状态恐难显光彩。
融合难题
重组并购最关键的要素无非融合问题。联想和IBM如此、TCL与汤姆逊如此、明基与西门子如此、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也是如此。
而此次与上述案例不同的是,电信重组涉及的都是大型和国有企业,人事和上下关联因素纠葛众多,不能如民营企业一般,“草率地”、完全市场化地操作。
此中,人事是首要问题。
比如,按常理推测,现任联通集团董事长常小兵应该会掌舵“新联通”,但接下来,原两公司各自总裁、副总裁、部门总经理等高层如何安排,就没那么简单了——毕竟,现联通(主要指GSM业务)、网通实力差距不大,两个利益团体必然都会动用一切资源,在新秩序中抢占座位。
2007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联通营业收入为741亿元,净利润51亿元;同期,中国网通总营收为622.3亿元,基本上势均力敌。
我们自然相信行政手段会为此提供符合组织原则的、规范的平衡术,然而,在不影响和谐融合、不滋生消极怠工情绪,及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消解这一矛盾?
这一方面,中国移动与铁通的情况略有不同——双方实力悬殊,应该会较快形成以移动为主导的新秩序。他们需要解决的小麻烦可能是,比如,如何面对和解决原铁通与移动员工的待遇差异之类?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2585亿元;而铁通2006年全年收入也才155亿元。
除人事外,需要费心思的还包括对渠道资源、客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的合理配置。至于操作技术环节的处理,应该是次之的矛盾了。
比如,由此导致的设备供应商市场的异动可能。
电信全业务的发展趋势导致的美国电信运营业重组完成后,国际电信设备供应商间的大整合即应运而生。爱立信收购马可尼,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固网的不足;阿尔卡特对朗讯的并购,也使前者在DSL、固定电话交换机等领域的优势与朗讯在无线通讯领域的积累进行了很好地对接;接下来,诺基亚和西门子在通讯设备方面更是达到了强强联合的效果。
可以联想的是,此番国内运营商“五变三”为全业务后,是否会产生同样的连带效应?
比如,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更多的共享可能,将对本来就已经日子惨淡的国内光传输、交换设备、器件供应商造成更大的伤害。
联通CDMA网络的估值
左手卖给右手,价格杠杆将如何平衡?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双重东家的身份,这将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关键难题。
CDMA网络几乎是中国联通的“胎记”,它承载了后者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为其招致了一定的非议和质疑。但相较GSM网络,这也是中国联通更加珍视和富有感情的资产,必然不会愿意“贱卖”给网通。
2000年,作为中美WTO谈判的重要砝码之一,中国联通开始在中国铺设CDMA网络。此后,公司对该网络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容。其间,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元,网络容量为7000多万户。
截至2008年1月份,联通CDMA用户数达4223万户。2007年上半年,中国联通来自CDMA业务的收入为135亿元,利润6.4亿元,用户APRU值(平均每户月收入)为60元。
除此之外,由于技术上的优越性,一方面,CDMA的无线增值业务具备很大的发展价值。目前,该网络增值业务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22%,新业务中以掌中宽带和掌上股市业务发展最快。另一方面,相较其他两大标准,从目前的CDMA1X升级到3G(CDMA1XEV-DO/DV)网络需要的附加投资最少,也最简单。
以上,再加上CDMA的商誉值、合作渠道、关联资源等度值,主管部门将提出一个怎样的令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从而尽快促成交易?
中国联通方面必然会以此类因素等为依据,争取更高的交易价格——这是其将现有GPRS网络升级到WCDMA3G网络,及随后业务开发和推广工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而如果价格过高,中国电信是否有能力为这部分资产埋单?
根据中国电信(0728.HK)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财报,该公司期内实现收入1312亿元,实现利润172.6亿元。截至2007年6月30日,其流动资产总计为420亿元。
以对联通CDMA资产的上述分析为基础,要达成交易,中国电信势必要为此融资。或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或者有没有可能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而对联通CDMA资产巨额资金的支出,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电信接下来的3G建设和市场推广进程?
3G不会因重组井喷
电信重组被认为与3G直接相关,但显然不是这样。
重组的官方目的是重新分配垄断行业的利益,刺激充分竞争,避免一家独大——尽管这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比如,中国移动的强势地位恐难通过此类举措撼动。目前,中国移动占据全国手机用户的70%、全部电话用户的40%,高端用户保有量超过40%。
此番调整完成后,更大的产业意义在于,“新三大运营商”都拥有了全业务经营权,各方必然利用移动业务、固话业务、宽带业务、增值业务等方面的结合,来扩大地盘,发展新用户,尤其是移动电话用户,而不是急切地上马3G投资。
毕竟,他们目前必须面临的最大市场现实是:一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呈现负增长;另一方面,移动电话用户目前为5亿户,还有近10亿户的发展空间。至于3G将带来的增值业务“开源”,只是此战略市场的“配菜”,不应该会大规模发展。
因此,电信重组完成后,即使牌照随即发放,也不会带来3G网络建设投资的明显改善。在这方面,有可能的是:1.重点、有需求的城市和市场先展开网络建设,如京沪穗及奥运城市;2.3G终端开发提速;3.移动娱乐和应用产业开始快跑并吸引巨额的风险投资进入,运营商也会在此类生态链的建立方面开始着力。
陈志刚
迄今,沸沸扬扬几年的电信重组“再次”眉目了然。
但轮廓的清晰并不代表尘埃落定,相反,更多不确定因素的解决方案和进程,将影响到重组之节奏及由此波及的运营商、产业、供应商,乃至消费者之利益。
目前来看,需要解决好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久拖不决
每次重组的传言出来,方案基本大同小异,时间节点则在风生水起之后,一拖再拖。
这是个大麻烦。
传言乱人心,在传言纷纭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运营商会在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上放开手脚,甚至在工作情绪和效率、短期营销和投资计划等方面,也客观上会受到影响。这些,显然不利于运营商的大发展。
因此,既然本来就是行政命令的产物,重组方案应该尽快公布执行。主管部门为了平衡各方面利益所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和反复权衡,不仅于运营商无益,对我国电信运营产业各环节都是一个伤害。
现在看来,尽管传方案已定,但果真要宣布执行,估计要等到下半年了。
主管部门应该会考虑到奥运会的因素,以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环境。
中间的大半年,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状态恐难显光彩。
融合难题
重组并购最关键的要素无非融合问题。联想和IBM如此、TCL与汤姆逊如此、明基与西门子如此、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也是如此。
而此次与上述案例不同的是,电信重组涉及的都是大型和国有企业,人事和上下关联因素纠葛众多,不能如民营企业一般,“草率地”、完全市场化地操作。
此中,人事是首要问题。
比如,按常理推测,现任联通集团董事长常小兵应该会掌舵“新联通”,但接下来,原两公司各自总裁、副总裁、部门总经理等高层如何安排,就没那么简单了——毕竟,现联通(主要指GSM业务)、网通实力差距不大,两个利益团体必然都会动用一切资源,在新秩序中抢占座位。
2007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联通营业收入为741亿元,净利润51亿元;同期,中国网通总营收为622.3亿元,基本上势均力敌。
我们自然相信行政手段会为此提供符合组织原则的、规范的平衡术,然而,在不影响和谐融合、不滋生消极怠工情绪,及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消解这一矛盾?
这一方面,中国移动与铁通的情况略有不同——双方实力悬殊,应该会较快形成以移动为主导的新秩序。他们需要解决的小麻烦可能是,比如,如何面对和解决原铁通与移动员工的待遇差异之类?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2585亿元;而铁通2006年全年收入也才155亿元。
除人事外,需要费心思的还包括对渠道资源、客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的合理配置。至于操作技术环节的处理,应该是次之的矛盾了。
比如,由此导致的设备供应商市场的异动可能。
电信全业务的发展趋势导致的美国电信运营业重组完成后,国际电信设备供应商间的大整合即应运而生。爱立信收购马可尼,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固网的不足;阿尔卡特对朗讯的并购,也使前者在DSL、固定电话交换机等领域的优势与朗讯在无线通讯领域的积累进行了很好地对接;接下来,诺基亚和西门子在通讯设备方面更是达到了强强联合的效果。
可以联想的是,此番国内运营商“五变三”为全业务后,是否会产生同样的连带效应?
比如,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更多的共享可能,将对本来就已经日子惨淡的国内光传输、交换设备、器件供应商造成更大的伤害。
联通CDMA网络的估值
左手卖给右手,价格杠杆将如何平衡?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双重东家的身份,这将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关键难题。
CDMA网络几乎是中国联通的“胎记”,它承载了后者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为其招致了一定的非议和质疑。但相较GSM网络,这也是中国联通更加珍视和富有感情的资产,必然不会愿意“贱卖”给网通。
2000年,作为中美WTO谈判的重要砝码之一,中国联通开始在中国铺设CDMA网络。此后,公司对该网络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容。其间,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元,网络容量为7000多万户。
截至2008年1月份,联通CDMA用户数达4223万户。2007年上半年,中国联通来自CDMA业务的收入为135亿元,利润6.4亿元,用户APRU值(平均每户月收入)为60元。
除此之外,由于技术上的优越性,一方面,CDMA的无线增值业务具备很大的发展价值。目前,该网络增值业务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22%,新业务中以掌中宽带和掌上股市业务发展最快。另一方面,相较其他两大标准,从目前的CDMA1X升级到3G(CDMA1XEV-DO/DV)网络需要的附加投资最少,也最简单。
以上,再加上CDMA的商誉值、合作渠道、关联资源等度值,主管部门将提出一个怎样的令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从而尽快促成交易?
中国联通方面必然会以此类因素等为依据,争取更高的交易价格——这是其将现有GPRS网络升级到WCDMA3G网络,及随后业务开发和推广工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而如果价格过高,中国电信是否有能力为这部分资产埋单?
根据中国电信(0728.HK)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财报,该公司期内实现收入1312亿元,实现利润172.6亿元。截至2007年6月30日,其流动资产总计为420亿元。
以对联通CDMA资产的上述分析为基础,要达成交易,中国电信势必要为此融资。或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或者有没有可能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而对联通CDMA资产巨额资金的支出,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电信接下来的3G建设和市场推广进程?
3G不会因重组井喷
电信重组被认为与3G直接相关,但显然不是这样。
重组的官方目的是重新分配垄断行业的利益,刺激充分竞争,避免一家独大——尽管这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比如,中国移动的强势地位恐难通过此类举措撼动。目前,中国移动占据全国手机用户的70%、全部电话用户的40%,高端用户保有量超过40%。
此番调整完成后,更大的产业意义在于,“新三大运营商”都拥有了全业务经营权,各方必然利用移动业务、固话业务、宽带业务、增值业务等方面的结合,来扩大地盘,发展新用户,尤其是移动电话用户,而不是急切地上马3G投资。
毕竟,他们目前必须面临的最大市场现实是:一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呈现负增长;另一方面,移动电话用户目前为5亿户,还有近10亿户的发展空间。至于3G将带来的增值业务“开源”,只是此战略市场的“配菜”,不应该会大规模发展。
因此,电信重组完成后,即使牌照随即发放,也不会带来3G网络建设投资的明显改善。在这方面,有可能的是:1.重点、有需求的城市和市场先展开网络建设,如京沪穗及奥运城市;2.3G终端开发提速;3.移动娱乐和应用产业开始快跑并吸引巨额的风险投资进入,运营商也会在此类生态链的建立方面开始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