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王焱
摘要:“文革”的时候,共产主义是天堂,不许讨论。改革开放的时候,市场主义是天堂了,搞市场经济将来就会跟美国一样。二者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其实,世上是没有什么天堂的,非得说有,那么一个和谐的,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生长的社会就是天堂。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合理的政治体制。
一、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强势意识形态的,高峰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有道德的,其实也不是道德,只是一种强势的动员,强势的意识形态,严格的说不是道德,长时间肯定是维持不下去的。后来改革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识界也有共识,这就是中国太穷了,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强调物质,负面的东西就出现了,如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在是强调科学发展观。廉价的劳力等经济要素比国际上都低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现在已经走不下去了,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一方面经济增长,一方面大部分人没有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重物质轻精神已经弄不下去了。原因是改革前30年过分的强调精神,而且是依附在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重物质轻精神。这说明意识形态是不行了,如果行也没有人去费那么大的代价去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那么低,没有市场的引导就搞不下去了。说到底,就是原来太注重意识形态,或略了经济基础。实际上,一个国家只要把架构建构好了,不让他发展他自己就会发展,正常发展的国家是不会强调人均多少美元。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的前和后,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在学习西方上,中国只重“物质”不重“文化”
马克思也讲了很多全球化,资本主义扩张不是像古代的帝国那样,来占你的地盘,让你成为奴隶。古代就是这样,战争赢了,被俘掳的就成了奴隶。资本主义要扩张他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秩序不一样,他要把你变成有消费力的消费国,要不他就没有意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一代就强调,叫做“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用学术的术语来说,不是东西之争,而是古今之争,现代性扩展到中国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会发生整体的变化,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秩序都会发生变化。为此,就要研究西方现代化的起源,但中国对此重视不够,所以曲折很多,像20世纪就革了好几回的命。现在,社会学在反思西方的现代性,认为启蒙以来的政治设置存在好多问题,这种观念是在美化前现代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生态和谐,人际关系亲密,其实美化这个也没用,全球化的趋势在扩展,如果你闭关锁国,就会成为一个比较原始的部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打开国门就跟原始人差不多了,经济上、思维方式上、国防上都这样。
重西方没错,还有点不够。以日本为例,“西方”到日本比“西方”到中国还晚,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就打开了国门,后来到1853年,美国的海军司令培里带着海军来到日本东京湾,要求日本开放贸易,“西方”到日本虽然晚,但是日本的反应比较快,日本不管是从希腊罗马还是当代的欧美,西方的一流著作全有日译本,就连西方二三流的书也都有日译本。然而,中国直到现在,就连古希腊罗马的名著还有不少根本没有中译本。由此可见,中国说是重视西方,其实不然,它只重视西方物质层面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西方的精神底蕴、文化传统,包括近现代欧美从古希腊罗马引进的东西,等等,中国大多还是稀里糊涂的。
现在社会收入比较高的阶层,认为中国比西方好,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可以赚更多的钱。中国的法制不完备,可以搞腐败。西方有人说,究竟是西方影响了中国,还是中国影响了西方,现在看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没有改变中国,中国反而把西方的一些规则影响了。如不讲规则,见利忘义,无视基本的法制、道德等,连国际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西欧、日本等比较社会主义的国家。一般来说美国是自由至上的,美国经济制度、社会保障比中国强得多。前几年,中国的工人干一年后拿一张白条,全世界也难找。近几年的矿难、“黑砖窑”事件,这些现象全世界都少见。有的人认为中国比西方强,其实就是赚钱强,在西方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里,他只能坐吃山空,因为他赚不到钱。在中国赚钱,就是一些心比较黑的人,出国就不行了。好多贪官污吏在中国捞钱,到西方消费,老婆孩子也都送出去了。
道统要不要提倡,我认为要汇通中西,明朝就提出了“汇通中西,超胜西洋”,将来应该是把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融合在一起。但这个很难,这个不是喊口号,要好几代人做学术文化研究工作。其次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特别是制度上要“汇通中西,超胜西洋”。但在制度上“超越”很难,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才几十年。现在的学术腐败也比较严重,连学术上都这样了,还怎么谈“超胜西洋”。
三、以个人占有为目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有问题
社会共识受天然的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中国的政治体制有问题。一般人没有那个感觉,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动权,我一个服从人能决定什么呀,决定了也没有用,就是服从。一般人没有社会主体的感觉,他也无所谓。从山西的煤窑可以看出,政府出台的政策也不管,这些人会钻政策的空子,这个里面的官商勾结是因为有利益机制在里面。
在政治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国家建构”,他需要过程,不是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就建立起来了,建立一个秩序是几十年甚至是好几百年的事。在西方语言里,国家和民族是一个词(nation),也就是说,国家的建构也是民族的建构,把所有人都纳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他就成了主体,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民族意识。但是中国这30年老强调经济,市场又不完善,劳动力廉价,法制不健全,赚黑钱,把国家变成一个市场了,这就使得很多人没有了国家意识,只剩下一个市场意识,每个人以个人占有为原则,有利就赚,有空就钻,没有政治观念,没有公民理念,其他的事跟他没关系,他只要在某一个行当里赚到钱就行了。这些现象的出现,与道统和文化没有关系,关键还是体制。
虽然现在也讲党内的民主,但不是国家层面上的民主,没有把古代的臣民变为国家意义上的公民,最根本的变化是要把国家的体制、法律、机制改变完善化,把市场上单纯追求投入产出的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这样人才能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去讨论共识。现在,一些弱势群体没有办法表达他的感受,比如自己的公民权受到侵害,自己应有的文化、社会、利益权利受到侵害他都发不出声来,你让他在国家长远的发展上建立共识,这个根本谈不上。现在要做的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得到保护,法制经济秩序要尽快的建立起来,
四、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
关于利己和利他的问题,余英时说过,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的文化,东方文化是内在超越的文化。内在的超越对现实的张力比较小,比较随波逐流,外在的超越讲究用理性控制自己。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不强调改变世界的动力,在这种文化里,体制比文化和意识重要得多。毛主席说要搞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人都去革命,邓小平说要改革开放,所有的人都去改革开放。在中国,有几个人有自主意识?敢说你搞你的,我做我的?!或许有,但也是凤毛麟角,也不敢说,也是旁观,也是逍遥派。
市场经济和“文革”还不一样,更抵抗不了,物价涨了你还不去找钱,你能活得下去吗?这种一元化体制和古代还不一样,儒家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现在不行,每个人都去捞钱去了,你却“君子固穷”,家里揭不开锅,孩子上不了学,差一分要好几万块钱,你是“君子”可以“固穷”,但你的家庭孩子不能跟你一起“固穷”。所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体制决定的,特别是这种一元化的体制。文革时有这样的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连常识都丧失了。现在是人人都向钱看,你能置身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你可以上山当隐士,现在行吗?利己和利他,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是常态社会自己生长出来的价值观。
“文革”的时候说,共产主义是天堂,不许讨论,谁讨论就对谁用暴力。改革开放中,市场主义是天堂了,搞市场经济将来就会跟美国一样,这么好的前景你不赞同?二者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其实,世上是没有什么天堂的,和谐的、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生长的社会其实就是天堂。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天堂,对于下岗职工来说能是吗?你说国家,这是谁的国家?你说现代化,是谁的现代化?每个人承受的都不一样,有的是亿万富翁,有的是下岗。连一家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如哥哥下岗,弟弟进了跨国公司或国有垄断性企业,感受能一样吗?竞争与合作,利己与利他,都不是靠精神上提倡的。
报纸上说,要重点扶持几种人,如低保户和劳动模范。劳动模范都沦落成这样了,你提倡利他主义能有用吗?文革时,掏粪工人时传祥被打成“大工贼”、“粪霸”,被赶到了山东农村后逝世。连外国人都很难理解,一个掏粪工人,社会地位那么低已经够惨的了,革命“革”他干嘛?民族再勤劳,再讲究利他主义,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也坚持不下去。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合理的政治体制。
五、在一元化体制里,有没有知识精英?
中国有没有知识精英都挺成问题,中国现在是一元化体制。如果是中国古代或西方所说的精英,他是每一个领域里有一个规则,在这个规则里胜出的人就是精英,中国现在是一元化的体制,胜出未必就是自己的能力,比如说大官的子女,有的是“功夫在诗外,”诗好不是他的能力,而是诗背后的人际关系,溜须拍马。
各个领域都有这种现象,他是在扭曲的规则里成长出来的,也担当不起社会精英应该担当的责任,也没有那种胸怀、气度、眼光。一次开会,有人说自己是社会精英,我说你如果是精英,这个社会所有阴暗的东西你都要负责,草民连基本生活都困难是负不起这个责的。如草菅人命、贪污腐败、法制不力,你能负责吗?连文章都没看你写过,你怎么就是精英?
中国现在是没有精英的,中国的体制是强调条条块块,四四方方,这种体制里谁敢说自己是精英?县委上面有地级市,地级市上面是省委,省委上面是中央,谁敢说自己是精英?重大的事情你做得了主吗?这还不像中国的古代,古代的巡抚、太守,地方大员权利很大,他能够换一个人就治理得很好。现在的体制是一样的,上面发个文件,下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你说你是精英,下文件的时候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你是精英吗?你顶多是软磨硬抗,表面上拥护实际上不办,你也得消极的不作为,你不能拧着,如果上面叫你往东而你却往西,离下台就不远了,你下台也就成为草民了,什么都不是。
现在有这样的现象,遇到什么事都把他归结为是道德、文化问题导致主体精神的衰落,这个是不成立的。比如说从“文革”的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后的“下海”,“文革”时主体意识很强,大家都选择上山下乡,那么后一个主体意识也很强,就是说堕落了,自己选择“下海”了。其实这里面有政治暴力在里面,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的、机关的一走一大帮,还敲锣打鼓,你不走也得走。“下海”的人是在国有体制里受到种种制约,规则不公正,只好“下海”自己当自己的主人。有的人后来发现,如果你不把道德、良心收起来,“下海”也当不了自己的主人。因为是这个社会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建立起来了被人为地扭曲了。
在结束本文之际,提醒当前乃至一直以来不少人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什么政治精英一呼吁,道德就高尚起来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道德需要土壤,需要有一个和国家相分离的社会,在自主发展的社会里会形成一种道德规则,没有和国家相分离的社会就没有道德。在儒家哲学里,是“内圣外王”,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国家层面,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现在不一样,政治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讲究政治技巧和政治技术,政治领域和道德实际上相互分离的,国家要做的是这种体制是不是公平,把法制落到实处,一旦靠政治控制,就不是道德的,就是意识形态了。
《绿叶》杂志2008年第一期
摘要:“文革”的时候,共产主义是天堂,不许讨论。改革开放的时候,市场主义是天堂了,搞市场经济将来就会跟美国一样。二者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其实,世上是没有什么天堂的,非得说有,那么一个和谐的,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生长的社会就是天堂。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合理的政治体制。
一、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强势意识形态的,高峰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有道德的,其实也不是道德,只是一种强势的动员,强势的意识形态,严格的说不是道德,长时间肯定是维持不下去的。后来改革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识界也有共识,这就是中国太穷了,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强调物质,负面的东西就出现了,如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在是强调科学发展观。廉价的劳力等经济要素比国际上都低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现在已经走不下去了,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一方面经济增长,一方面大部分人没有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重物质轻精神已经弄不下去了。原因是改革前30年过分的强调精神,而且是依附在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重物质轻精神。这说明意识形态是不行了,如果行也没有人去费那么大的代价去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那么低,没有市场的引导就搞不下去了。说到底,就是原来太注重意识形态,或略了经济基础。实际上,一个国家只要把架构建构好了,不让他发展他自己就会发展,正常发展的国家是不会强调人均多少美元。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的前和后,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在学习西方上,中国只重“物质”不重“文化”
马克思也讲了很多全球化,资本主义扩张不是像古代的帝国那样,来占你的地盘,让你成为奴隶。古代就是这样,战争赢了,被俘掳的就成了奴隶。资本主义要扩张他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秩序不一样,他要把你变成有消费力的消费国,要不他就没有意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一代就强调,叫做“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用学术的术语来说,不是东西之争,而是古今之争,现代性扩展到中国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会发生整体的变化,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秩序都会发生变化。为此,就要研究西方现代化的起源,但中国对此重视不够,所以曲折很多,像20世纪就革了好几回的命。现在,社会学在反思西方的现代性,认为启蒙以来的政治设置存在好多问题,这种观念是在美化前现代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生态和谐,人际关系亲密,其实美化这个也没用,全球化的趋势在扩展,如果你闭关锁国,就会成为一个比较原始的部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打开国门就跟原始人差不多了,经济上、思维方式上、国防上都这样。
重西方没错,还有点不够。以日本为例,“西方”到日本比“西方”到中国还晚,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就打开了国门,后来到1853年,美国的海军司令培里带着海军来到日本东京湾,要求日本开放贸易,“西方”到日本虽然晚,但是日本的反应比较快,日本不管是从希腊罗马还是当代的欧美,西方的一流著作全有日译本,就连西方二三流的书也都有日译本。然而,中国直到现在,就连古希腊罗马的名著还有不少根本没有中译本。由此可见,中国说是重视西方,其实不然,它只重视西方物质层面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西方的精神底蕴、文化传统,包括近现代欧美从古希腊罗马引进的东西,等等,中国大多还是稀里糊涂的。
现在社会收入比较高的阶层,认为中国比西方好,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可以赚更多的钱。中国的法制不完备,可以搞腐败。西方有人说,究竟是西方影响了中国,还是中国影响了西方,现在看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没有改变中国,中国反而把西方的一些规则影响了。如不讲规则,见利忘义,无视基本的法制、道德等,连国际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西欧、日本等比较社会主义的国家。一般来说美国是自由至上的,美国经济制度、社会保障比中国强得多。前几年,中国的工人干一年后拿一张白条,全世界也难找。近几年的矿难、“黑砖窑”事件,这些现象全世界都少见。有的人认为中国比西方强,其实就是赚钱强,在西方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里,他只能坐吃山空,因为他赚不到钱。在中国赚钱,就是一些心比较黑的人,出国就不行了。好多贪官污吏在中国捞钱,到西方消费,老婆孩子也都送出去了。
道统要不要提倡,我认为要汇通中西,明朝就提出了“汇通中西,超胜西洋”,将来应该是把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融合在一起。但这个很难,这个不是喊口号,要好几代人做学术文化研究工作。其次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特别是制度上要“汇通中西,超胜西洋”。但在制度上“超越”很难,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才几十年。现在的学术腐败也比较严重,连学术上都这样了,还怎么谈“超胜西洋”。
三、以个人占有为目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有问题
社会共识受天然的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中国的政治体制有问题。一般人没有那个感觉,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动权,我一个服从人能决定什么呀,决定了也没有用,就是服从。一般人没有社会主体的感觉,他也无所谓。从山西的煤窑可以看出,政府出台的政策也不管,这些人会钻政策的空子,这个里面的官商勾结是因为有利益机制在里面。
在政治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国家建构”,他需要过程,不是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就建立起来了,建立一个秩序是几十年甚至是好几百年的事。在西方语言里,国家和民族是一个词(nation),也就是说,国家的建构也是民族的建构,把所有人都纳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他就成了主体,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民族意识。但是中国这30年老强调经济,市场又不完善,劳动力廉价,法制不健全,赚黑钱,把国家变成一个市场了,这就使得很多人没有了国家意识,只剩下一个市场意识,每个人以个人占有为原则,有利就赚,有空就钻,没有政治观念,没有公民理念,其他的事跟他没关系,他只要在某一个行当里赚到钱就行了。这些现象的出现,与道统和文化没有关系,关键还是体制。
虽然现在也讲党内的民主,但不是国家层面上的民主,没有把古代的臣民变为国家意义上的公民,最根本的变化是要把国家的体制、法律、机制改变完善化,把市场上单纯追求投入产出的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这样人才能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去讨论共识。现在,一些弱势群体没有办法表达他的感受,比如自己的公民权受到侵害,自己应有的文化、社会、利益权利受到侵害他都发不出声来,你让他在国家长远的发展上建立共识,这个根本谈不上。现在要做的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得到保护,法制经济秩序要尽快的建立起来,
四、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
关于利己和利他的问题,余英时说过,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的文化,东方文化是内在超越的文化。内在的超越对现实的张力比较小,比较随波逐流,外在的超越讲究用理性控制自己。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不强调改变世界的动力,在这种文化里,体制比文化和意识重要得多。毛主席说要搞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人都去革命,邓小平说要改革开放,所有的人都去改革开放。在中国,有几个人有自主意识?敢说你搞你的,我做我的?!或许有,但也是凤毛麟角,也不敢说,也是旁观,也是逍遥派。
市场经济和“文革”还不一样,更抵抗不了,物价涨了你还不去找钱,你能活得下去吗?这种一元化体制和古代还不一样,儒家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现在不行,每个人都去捞钱去了,你却“君子固穷”,家里揭不开锅,孩子上不了学,差一分要好几万块钱,你是“君子”可以“固穷”,但你的家庭孩子不能跟你一起“固穷”。所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体制决定的,特别是这种一元化的体制。文革时有这样的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连常识都丧失了。现在是人人都向钱看,你能置身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你可以上山当隐士,现在行吗?利己和利他,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是常态社会自己生长出来的价值观。
“文革”的时候说,共产主义是天堂,不许讨论,谁讨论就对谁用暴力。改革开放中,市场主义是天堂了,搞市场经济将来就会跟美国一样,这么好的前景你不赞同?二者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其实,世上是没有什么天堂的,和谐的、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生长的社会其实就是天堂。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天堂,对于下岗职工来说能是吗?你说国家,这是谁的国家?你说现代化,是谁的现代化?每个人承受的都不一样,有的是亿万富翁,有的是下岗。连一家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如哥哥下岗,弟弟进了跨国公司或国有垄断性企业,感受能一样吗?竞争与合作,利己与利他,都不是靠精神上提倡的。
报纸上说,要重点扶持几种人,如低保户和劳动模范。劳动模范都沦落成这样了,你提倡利他主义能有用吗?文革时,掏粪工人时传祥被打成“大工贼”、“粪霸”,被赶到了山东农村后逝世。连外国人都很难理解,一个掏粪工人,社会地位那么低已经够惨的了,革命“革”他干嘛?民族再勤劳,再讲究利他主义,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也坚持不下去。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合理的政治体制。
五、在一元化体制里,有没有知识精英?
中国有没有知识精英都挺成问题,中国现在是一元化体制。如果是中国古代或西方所说的精英,他是每一个领域里有一个规则,在这个规则里胜出的人就是精英,中国现在是一元化的体制,胜出未必就是自己的能力,比如说大官的子女,有的是“功夫在诗外,”诗好不是他的能力,而是诗背后的人际关系,溜须拍马。
各个领域都有这种现象,他是在扭曲的规则里成长出来的,也担当不起社会精英应该担当的责任,也没有那种胸怀、气度、眼光。一次开会,有人说自己是社会精英,我说你如果是精英,这个社会所有阴暗的东西你都要负责,草民连基本生活都困难是负不起这个责的。如草菅人命、贪污腐败、法制不力,你能负责吗?连文章都没看你写过,你怎么就是精英?
中国现在是没有精英的,中国的体制是强调条条块块,四四方方,这种体制里谁敢说自己是精英?县委上面有地级市,地级市上面是省委,省委上面是中央,谁敢说自己是精英?重大的事情你做得了主吗?这还不像中国的古代,古代的巡抚、太守,地方大员权利很大,他能够换一个人就治理得很好。现在的体制是一样的,上面发个文件,下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你说你是精英,下文件的时候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你是精英吗?你顶多是软磨硬抗,表面上拥护实际上不办,你也得消极的不作为,你不能拧着,如果上面叫你往东而你却往西,离下台就不远了,你下台也就成为草民了,什么都不是。
现在有这样的现象,遇到什么事都把他归结为是道德、文化问题导致主体精神的衰落,这个是不成立的。比如说从“文革”的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后的“下海”,“文革”时主体意识很强,大家都选择上山下乡,那么后一个主体意识也很强,就是说堕落了,自己选择“下海”了。其实这里面有政治暴力在里面,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的、机关的一走一大帮,还敲锣打鼓,你不走也得走。“下海”的人是在国有体制里受到种种制约,规则不公正,只好“下海”自己当自己的主人。有的人后来发现,如果你不把道德、良心收起来,“下海”也当不了自己的主人。因为是这个社会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建立起来了被人为地扭曲了。
在结束本文之际,提醒当前乃至一直以来不少人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什么政治精英一呼吁,道德就高尚起来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道德需要土壤,需要有一个和国家相分离的社会,在自主发展的社会里会形成一种道德规则,没有和国家相分离的社会就没有道德。在儒家哲学里,是“内圣外王”,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国家层面,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现在不一样,政治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讲究政治技巧和政治技术,政治领域和道德实际上相互分离的,国家要做的是这种体制是不是公平,把法制落到实处,一旦靠政治控制,就不是道德的,就是意识形态了。
《绿叶》杂志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