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有几个经典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有关爱情的经典故事,影响最大也最深入人心的,当推《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虽然这个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了,可是,我们每次听到、看到或是想到这个故事,还是会非常地感动。梁山伯相思祝英台,暴病而死,祝英台生不能与梁山伯婚配,愿意死后与梁山伯化为蝴蝶比翼而飞;那份纯情、那份痴情、那份专情、那份爱情,成了每个时代的每对男女永远地向往。当然,具体到自己的时候,有时可能会爱的走形、爱的走样;但是,人们对幸福爱情的美好憧憬,却在这份人们永远的梁祝情结中,展示地淋漓尽致。
在看过这个故事之后,有些人感动是感动了,却没有更多地考虑一个问题。尤其是当爱成了的男女,做了夫妻之后,往往就忘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自己是怀着梁祝的梦想开始恋爱婚姻的,那么,自己的子女也很自然地会有同样的梦想;为什么自己在未婚的时候,想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而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却又不自觉地偏要去做祝英台那愚蠢的老父亲-祝员外呢?
我在现实中和影视故事里,经常看到像祝员外一样的父母。他们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比孩子的眼光老道,所以,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知道什么才是婚姻的幸福,也因此要由自己来安排子女的婚事。如果子女听了,那当然好;如果不听,父母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逼迫孩子就犯。最狠的手段,就是让孩子在情人和父母之间作一个选择,也就是说,让子女挑选,是父母重要还是情人重要。这一来,是想试一试在子女的心中,养大了他的父母,究竟有多重的份量;这二来,是希望子女在舍不得父母的时候,能够远离父母看不上的情人,这样,也就中了父母的下怀。父母也许觉得这种做法残酷中带着狡猾,但在我看来,让子女做这种选择的父母,都没活明白。
首先,我要对那些想试探子女,看谁更重要的父母说,祝英台已经帮你的子女回答了这个问题了。梁山伯在活着的时候,祝英台明知当时的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作主的,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冲动,私下里订了终身;而当梁山伯已经去世了之后,面对尚且活着的父亲和已经去世了的情人,祝英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祝员外可能完全没有想到吧?在女儿的心里,即使是已经死去了的情人,也比他这尚且活着的父亲份量要重得多。
我在前段时间,刚刚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痴情女孩姜岩的故事。由于姜岩心爱的丈夫的情变,年轻又痴情的妻子姜岩,从他们所居住的北京一个小区的高层,纵然跳下,化成了一只相思鸟,永远地飞走了。我们大家都可以想一想:你认识的人当中,你听说的人当中,有没有人因为父母的去世,而自杀的呢?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父母的去世虽然会让子女失去亲情而悲痛欲绝,但这最强烈的程度,也不过是“欲绝”;但是,爱情就不然了,自古至今殉情的事,我们听到的太多太多了。爱情比亲情要强烈得多!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超越理智的,要死要活的,生死相依的感觉。也因此,我希望那些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太多的父母,明白一个道理:父母的亲情和儿女对父母的感激,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爱情那种人类情感登峰造极的程度!明智的父母想想自己是怎么打那时候过来的,就不应该再去做那种多余的测试了。
看到这儿,有人会想了,你既然把爱情看得那么极端,那么,父母让子女做选择又为什么说是两难选择呢?因为,子女从小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深深地爱,这种爱,作为子女来到人间所感受到的第一份深情,浓的抹不去也化不开;出于人的本能,也出于道德价值观念下的感恩,子女都会对父母有一份依恋、有一份亲情,在小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长大了,原来的依恋也就越来越淡了,可是,原来的亲情感受却深深地刻在了儿女的心上;正因为如此,儿女们都希望自己在拥有爱情的时候,也能延续原来的亲情,子女都不希望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取舍。也因此,就形成了两个都觉得重要,都难以舍弃的两难。当然,一定要比较的话,爱情的份量要重得多。
明白了这个道理,父母才能与成年的子女更好地相处下去;也才能处理好子女的婚姻和父母的好恶之间的关系。但是很遗憾,我听到过很多个故事,故事里的父母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
在河南南阳的南阳油田家属区,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男主人叫王海成,今年56岁了,他的妻子叫杨玉敏,比他小2岁。1977年,王海成和杨玉敏结婚了。一天,这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走着的时候,看到路旁的大树下,有一个包在襁褓中的孩子,嘶哑着嗓音哭着。这是谁家的孩子呢?怎么放到了这儿呢?王海成夫妇赶紧过去,杨玉敏抱起孩子来一看:孩子脸色又青又紫,身上还带着血污,是个小姑娘。他们左右看了看,没看到任何人,夫妇两个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
医生检查之后,没发现孩子有大的毛病。经过几天的住院观察之后,就让孩子出院了。王海城夫妇打听了几天,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此时,王海成夫妇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觉得,这个小姑娘和他们特别有缘份;于是,他们就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了,他们给小姑娘取名叫王芳。
一年以后,王海成杨玉敏夫妇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又过了三年,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来到了人间。家里人多了,吃饭也成了问题了。王海成只是油田的一个普通工人,收入不高;考虑再三,他决定把亲生的小儿子送给别人。杨玉敏拗不过丈夫只能勉强答应了,可母子连心呀!小儿子被送走后,杨玉敏在家里一连哭了几天;之后,又经常念叨着小儿子。没办法,王海成看妻子思儿心切,就把小儿子又接了回来。儿子女儿虽说是亲生和不亲生的,可在王海成杨玉敏夫妇眼里,却没有什么差别,手心手背全是肉。夫妇俩没有任何的抱怨,一面精打细算着,一面省吃俭用着,维持着家里安稳的生活。
王芳读书不是很上心,成绩也很一般,她没能考进大学;高中毕业后,她在他们本油田办的中专学校里,学习了两年;在王海城的帮衬下,她进了油田的招待所,当上了服务员。孩子有了工作,王海成并不踏实,他觉得,孩子就这样工作了,挺可惜的,他想让女儿再多读点儿书,做更好的工作。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王海成东挪西借地筹了一笔费用,把女儿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去学习。有了学历、有了知识,再加上王芳本身人也聪明灵活,回来之后,她就在南阳油田的一个分公司里,做了管理人员。到这里,王海成夫妇的心里就踏实多了。这孩子一出生就不容易,能碰到王家夫妇,也算是幸运了;他们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他们就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在这样的家里长大,和亲生孩子受到的关爱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一直是这样想的,现在也完全地做到了,所以,他们觉得很欣慰。
2001年,王芳24岁了。就像我们常说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样,王芳在学业有成、职业安稳,又有着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情况下,交了男朋友。她也像很多的姑娘一样,在性成熟了的时候,渴望得到异性的爱,不仅希望谈情说爱,也向望激情做爱。在情爱难耐的情况下,王芳把她的身体,给了她的情人。由此换来的,是当时的欢愉,和之后的结果,她怀孕了。
未婚先孕,开始,王芳想瞞着父母,可是,王芳的肚皮越来越遮不住了;王海成夫妇,也终于看出来了。天崩地裂般的打击。王芳的父母像太多的父母一样:总觉得孩子永远是小孩子,总是不愿承认孩子大了,已经长成大人了,就会有大人的想法和做法的;总是一面自己享受到了太多的性爱欢乐,又认为子女的性爱是淫荡和邪恶的,尤其对女儿更是如此。这种想法,也使很多的女孩,在挡不住性诱惑之后,一面偷尝着禁果,一面吞咽着苦涩的自卑。
婚前性行为,本是情爱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自制力难以控制的本能反应,有没有必要上升到人的堕落和卑劣的道德评价高度来指责呢?王海成夫妇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不会想很多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当地人的看法:男孩子还没结婚,就让女方怀了孕,这是明显地看不起女孩的父母,没把女孩的父母放在眼里,不尊重二老,甚至是在欺负人家。王海成夫妇坚决不能容忍这种在他们看来是莫大的屈辱。给男孩子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就想到了说服自己原本一向听话的女儿,离开这个坏男孩。他们又错了,他们自认为含辛茹苦地养大了这个原本的弃儿,并为她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金钱,女儿无论如何,不管是出于报恩还是出于听话,都会向着父母和那男孩子断的。
他们不知道,爱情的力量有多么地强大:没有爱上的孩子,听父母的话很正常;已经爱上了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也很正常。爱情,是上帝给人类设计的,最能打动人,最能让人丧失理智,也最能让人变得疯狂的一贴猛药!!!
王海成夫妇先是来软的:哭天抹泪地诉说着王芳的身世和遭遇,他们的恩情和付出,王芳听的时候也非常地感动,不停地流泪,可是,这种感动,并没有丝毫减弱那个男人带给她的从身到心的难以言说的美妙体验;擦去了眼泪,她还是给父母说,她不能离开那个男人。软的不行又来硬的。王海成夫妇抛出了那句父母们给不听话的子女们常出的难题:让她在父母和情人之间作个选择,要父母还是要情哥;要父母,就和那个男人一刀两断,要情哥,就赶快从这个家里搬出去,从此不再有父母亲情。很难!很惨酷!但是,女儿的选择是义无反顾的。情哥是自己的生命,父母是自己的恩人,没有了情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暂时离开了父母,等父母想明白了,还有恢复原来那种亲情的可能。王芳非常爱那个男人,她不能没有他,也就很快作出了选择:她拿上自己的东西,从这个养育了她二十多年的家里搬出去了。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收养的孩子的冷酷和绝情的话,那就错了;亲生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和王芳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王芳如愿以偿地和她心爱的男人结婚了,也很快地做了母亲。王海成夫妇看看女儿没有回头的意思,一气之下,又使出了一招:他们专门叫女儿回来,在2001年7月29日,双方签定了一份协议,核心的一句话是:“王芳欠父母王海成杨玉敏20万元整,分期付完。”
如今,已经快要7年了,王芳的小家庭收入并不高,她也没有按这条协议给父母付这养育费。今年初,王海成以女儿违反合同为由,将女儿告上了法庭。2008年1月28日,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少见的亲情协议案。
小儿子知道了父母在他小时候,为了这个捡来的姐姐不吃苦,居然把他送给过人家,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长大成人后,很少和父母来往。女儿并没有领情,为了那个父母不喜欢的男人,把二十多年的亲情都忘了,随那个男人去了。前两年,由于单位的效益不太好,王海成提前退休了;退休工资很低,老两口就承包了一个小学校的食堂,平时他们自己也吃住在那里。面对记者,说起他对女儿的精心栽培,和女儿的忘恩负义,王海成显得非常激动,也非常气愤;杨玉敏更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作父母的,都应该有一种心态:养儿育女,是人类基于本能的一种行为,孩子在小的时候,确实能给家庭带来太多的无法替代的喜悦和欢乐,然而,人生是一个一个的周期,一个一个的轮回;等到孩子大了,原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成年的子女要出去,开始他新的一个轮回,结婚生子、家庭生活,而老父母也要适应这种生活的必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适应儿女不在后的二老生活,甚至是将来老伴去世后的单身生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谁又能保持着夫妻双全、儿女在家的理想生活,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呢?对于生活,人生理想是一回事,人生规律则是另一回事。